缩略图

“四融四化”建设护理专业一流核心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吴萍

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

本文系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2022-2023年度科研课题“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外科护理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2ZJXH431130)的研究成果。

摘  要:课程建设是职业学校提升关键办学能力的重要内容。笔者在“金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课程存在的素质脱岗、培养脱节、能力脱赛、评价脱标等问题,探索实践了“四融四化”护理专业课程改革路径,课程建设成效显著,以期为其他同类学校课程建设提供借鉴,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四融四化  护理专业  一流核心课程

一、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推动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变革[1]。

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是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的新兴产业。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护理职业教育应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课程实施坚持学生中心,课程评价有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课程建设是职业学校提升关键办学能力的重要内容,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中职护理专业核心课程积极开展课程改革。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素质脱岗、培养脱节、能力脱赛、评价脱标等问题,创新实践“四融四化”护理专业课程改革路径,即德课融合,促使课程目标综合化;岗课融通,实施课程内容情境化;赛课融入,达成课程实施实战化;课证融汇,实现课程评价标准化。经过长期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中职护理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素质脱岗”: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要求不符

专业教师长期认为专业知识技能是第一要务,而行业企业认为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等是长期养成的过程,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存在课程思政教育与行业素养需求错位。

(二)“培养脱节”:专业能力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

教材内容落后于行业发展,教学内容学科体系章节化。教学方法以传统讲授式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剥离,学生专业能力生成与岗位要求脱节。

(三)“能力脱赛”:实践能力与大赛标准存在差距

因学生对口升学需求愿望强烈,在实践教学中多与对口高职考试技能标准对接,从而满足大部分学生需求。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世界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大赛标准存在一定差距。

(四)“评价脱标”:教学评价与目标达成度不匹配。

注重知识技能的结果性评价,评价主体多为教师,忽视学生学习行为状态数据的形成性评价,思政评价、增值性评价流于形式,有效性低。

三、中职护理专业“四融四化”一流核心课程建设实践

(一)“德课融合”,课程目标综合化,解决“素质脱岗”问题

构建“五心”思政体系。根据护理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仁心、细心、耐心、同理心、责任心”职业“五心”素质为主线,确定专业素质教学目标,制定课程育人综合目标。

建设“五类”思政资源。从课程知识点、案例、情境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收集整理思政素材,形成校本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案例资源、虚拟资源等五类思政资源素材库,共计102个。

创新“五协同”思政途径。探索实践专业与思政教师协同、理论与实践协同、课内与课外协同、校内与校外协同、线上与线下协同的“五协同”思政模式,形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54个。创设真实情境,剖析临床案例背景和隐藏的思政元素,在课后健康宣教、义诊、病史采集等公益性或临床真实服务劳动中,推进思政渗透,将第二、三课堂作为思政评价主阵地,破解思政评价难题。

(二)“岗课融通”,课程内容情境化,解决“培养脱节”问题

重构“岗课+赛证”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展调研,将就业领域调整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专业公共服务,就业岗位调整为基层医疗机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工作。明确护理岗位27个工作项目、101个工作任务、605条职业能力,制定出“岗课对接,赛证融入”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更新“情境+任务”课程标准。融汇专业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护理、老年照护等职业技能大赛标准,更新课程标准,按照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典型工作环节的逻辑重构情境化课程内容,共设计10个学习情境,32个学习任务,并配套开发教材、知识图谱等教学资源共计372个。

创新“智慧+实践”课程实施。课程教学以项目化任务为驱动,创新实践“智慧交互,六步循序”课程教学模式。落实校企“双元”育人,在实践教学中“引岗入课”,“引课入岗”。把观岗、识岗、练岗等实践教学环节嵌入课堂教学,实现实践活动课堂化;把课堂移植到医院、养老院等行业企业工作一线,实现课堂教学现场化。。

(三)“赛课融入”,课程实施实战化,解决“能力脱赛”问题

建立“五级”普惠性赛制。建立专业赛—校赛—区赛—市赛—国赛五级赛制,制定各级备赛方案15个。通过备赛过程和结果,反思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内容的重构和教学策略的优化,做到“以赛促改,以赛促建”。

搭建“三阶”教学场景。按照“两融入一更新”的原则,搭建初、中、高三阶教学场景。即临床操作要求融入实训操作规范,证书考核、大赛环境要求融入实训室建设,操作视频、护理典型案例等资源及时更新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制定、更新实训操作规范38个,大赛操作视频9个,大赛题库、案例428个。初阶场景包括信息化教室、单项技能实训室等,中阶场景包括理实一体化教室、综合实训室等,高阶场景包括校内附属医院、校院合作医院(养老院)等,打造大赛仿真实训室4间,为课程实施实战化提供保障。

改革“三合”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基于学情现状和护理工作流程,融合职业技能大赛的组织形式、考核要求,合理设计教学活动,采取课堂教学与专题探讨相结合、分组探究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实现课程实施实战化。

(四)“课证融汇”,课程评价标准化,解决“评价脱标”问题

确立“多元”评价主体。确定行业专家、学校教师、技能大赛、证书评价组织4个评价主体,聚焦职业能力、职业素养2个评价维度,设计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3个评价类型,发挥评价对学情分析、教学诊断、教学策略调整、学习兴趣激发和学习效果判断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采用“多变”评价方式。职业等级证书理论考核均采取人机对话考试方式,因此课程阶段考核采取超星教学资源库平台,期末考试采取超星教学平台进行无纸化考试,且试题库可以自动组卷,服务学生反复练习,达到提质增效。依托信息化平台和硬件,采集并生成学习档案。学生和小组采取自我参照评价,自我制定参照标准,发展和鼓励学生增值性成长。

四、中职护理专业“四融四化”课程建设成效

1.以市级优质专业建设为标志,专业发展螺旋上升

护理专业建成市级骨干专业、优质专业建设专业。护理专业育人经验在全国养老育幼领域协作共同体研讨会上交流发言3次,先后承办重庆市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8次。护理专业部主任作为重庆市护理专业中心教研组负责人,牵头重庆市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标准制定,相关成果已公开出版并在市内外中职学校推广使用。

2.以市级一流核心课程为标志,课程建设成效彰显

《外科护理》获评重庆市一流核心课程,已推荐参评国家一流核心课程(重庆市中职共推荐2门);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库获市教委市级教学资源库立项;《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获评市级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外科护理》获评市级优质课程资源。《内科护理》、《护理学基础》获评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外科护理》“课堂革命”案例获市教委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重点)立项;《外科护理》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与研究获评2022年市教委教改项目立项,已吸纳市内外兄弟院校10余人参与编写(已定稿);《外科护理》课程思政建设获评2023年市教委教改项目立项。

3.以国家创新团队为标志,师资队伍实现突破

护理专业团队获评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立项,有老年照护、母婴护理、幼儿照护等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评员12人,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老师4人。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并入选30个优秀作品之一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展播。主编国家规划教材4本,主持市规划课题《中职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研究》、《“1+X”证书制度下中职护理专业“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均顺利结题。教学成果“医教结合、五维一体——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4.以全国大赛金牌为标志,育人质量日益提升

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项,市级奖项22项。涌现出了“感动重庆月度人物”牟玉婷、“医者仁心.好护士”张潇元、全国“优秀中职生”龚海蓉、见义勇为救护溺水者先进个人杜蕾等先进学生典型。

五、经验启示

1.创新实践“四融四化”课程改革模式

创新实践“四融四化”课程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岗课赛证”的深度融合。德课融合,促使课程目标综合化;岗课融通,实施课程内容情境化;赛课融入,达成课程实施实战化;课证融汇,实现课程评价标准化。

2.创新实践“校校院企”课程跨界协同机制

基于协同理论和人本教育理念,依托市内高职院校、学校附属医院、校外企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校院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平台,校际协同、校院协同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建设、学生评价和师资共培共育五个协同。

六、结语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夯实教师队伍,强化平台保障,是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重要举措。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需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Z].2022-12-21;

[2]田维忠,楚丽雅.高职外科护理“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2(09).

[3]陈泽军,袁新建,何维均.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