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育文化资源活化的价值探究

作者

王道杰 谭艳鹏

南昌大学 体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1

1 引言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1],当全球化浪潮冲击现代社会,导致民众文化认同降低、人文精神异化时,文化自信不仅能够抵御文化功能虚化,更能成为推动文化事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针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而体育的邻近属概念是文化活动 [3],其作为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发展体育事业对加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可见,体育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体育文化资源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娱乐需求以及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是传承和弘扬体育精神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体育文化资源的活化,可以有效挖掘其内在价值,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为文化自信的增强和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然而,我国体育文化资源活化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均不容乐观,许多珍贵体育文化资源仍局限于小范围内传播,甚至部分资源出现失传现象,如武汉市汉阳区永丰乡在春节期间的民俗大赛中只能拿出 5 个项目参加比赛,而 1984 年永丰乡在参加汉阳区民俗展示大会时有 16 个项目登台表演。从 1984 年至 2005 年,21 年的时间永丰乡的 11 个民俗体育项目面临无人领衔、濒临失传而派不出参赛人员的窘境[5]。这种现象反映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不断流失的现实状况,基于此,如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和“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6] 的精神。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7]的文件精神,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体育文化资源活化这一实际问题,探究体育文化资源活化的价值。

2 体育文化资源活化的内涵阐释

体育与文化自人类在实践劳动中诞生起,便紧密相连,文化活动是体育的邻近属概念,其作为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与文化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文化是社会主体创造出来的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各种支持系统 [3],而体育同样也是由人创造并满足人类身心发展需求的文化活动 [8]。可见,体育应是“活动”的文化,它是以身体活动为载体传承与发展人们在特定时空下的生产生活观念与需求。但将两者进行简单的并列或相加的理解太过浅显,我们需要一个整体性概念来表示体育领域内所有由这种互动关系所生成、转化并不断演进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体育文化”一词应运而生,其是一种自成系统的文化形态。

关于体育文化概念的探讨,学术界中不同学者略有差别。“体育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学者菲特 1818 年所著的《体育史》中被译为“身体文化”[9];张进才 [10] 指出“体育文化”是含盖了“身体文化”而更有包容性的一个概念。体育文化不仅要包括身体活动以及身体活动有关的物质设施的文化特征(身体文化),还要很难包括属于精神文化部分的体育价值观念,以及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情趣,风俗人情、民族意识等。卢元镇则认为体育文化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合[11],其将体育文化分为三类进行探讨;王记生认为广义层面上的体育文化泛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持续积累的一系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12],从物质与非物质(精神)两个层面看待体育文化,同时也强调了体育文化具备历史性的特征。根据以上学者的观点,并结合体育的概念,本研究认为体育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资源一词,《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资产的来源 [13] ,《新编现代汉语词典》对资源解释为资产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来源 114] 。关于体育资源一词的界定,在体育领域,著名学者任海教授对“体育资源”进行了界定,他认为,“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体育活动,以扩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在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 [15] 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多维度特征。基于文化的层次划分逻辑,结合体育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可将体育文化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即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可见,体育文化资源即与体育文化相关的各类资源,涉及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级。而“活化”从字面上来看含有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意识,但在体育文化资源领域,活化则指的是通过对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转化与传播发展(包括物质、制度与文化资源),使其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并实现其多元价值的过程。

3 体育文化资源活化的价值解析

从价值的角度,可以有多种维度的观点。比如从体育文化资源特征的角度,其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和创新性等特征 [16],意味着在活化的过程中,既要发掘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包括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非主流的汉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体育活动 )以保证其的现代传承,又要重点探讨现代体育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成果(包括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各类大型体育赛事等),并将与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结合,实现两者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转化,进而促进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应用。同时,这既是体育文化资源活化的目的,也是其价值所在,即有利于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转化与发展以及传播与应用。从体育文化结构的角度,活化的目的显然不仅在于物质层面的展示,也在于行为制度与精神内涵的传承。通过活化,有利于推动体育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有利于落实体育制度文化资源的功能以及改善其表现,有利于促进体育精神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传播。基于此,本研究重点选择 3 个方面阐述体育文化资源活化的价值,1)鉴于活化对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体育文化资源活化的直接结果是对民族特色的延续,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推动文化记忆的传承;2)鉴于我国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8] 的重要论述,其活化能激发文化传承形式的创新活力,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实现创新性发展;3)鉴于资源开发传播与应用这一最终目的,体育文化资源活化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播(面向本国与国际);另一方面活化后形成的“产品”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3.1 有助于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19]。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因而保护与传承这一目的始终是文化资源活化的重要任务与价值所在。第一,文化多样性保护。体育文化资源所具备的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和创新性等多样性特征体现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活化此类资源有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例如,近年来文旅体融合的典型案例——贵州“村BA”和“村超”,其带来的民族文化推广、非遗活化,在增强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第二,文化记忆的传承。通过体育文化资源活化传承历史记忆,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如汉族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本已失传,经过大批学者发掘整理和规则制定,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亮相并成为正式比赛项目,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不仅推动我国优秀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文明的延续。

3.2 有益于体育文化资源的转化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曾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2]。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理念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以推动体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体育文化资源活化的价值所在。一方面,创造性转化文化传承形式。增强文化传承的稳定性。从体育文化的结构来看,体育文化资源中存在着一些难以保存的非物质文化,而这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依赖于“人”的口头传授、身体践行等形式的保护传承机制 [23]。难免会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艺、知识等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而濒临消逝,但当代体育文化资源活化不可避免地会借助数字技术形成新的表现形式,如湖南省在国内推出 VR 实物空间“云上湖南非遗馆”,利用 VR 等技术,将传统的线下展会送至“云端”,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立体文化空间 [24]。不仅有效遵循时代要求传承非遗技艺,还拓宽了传播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提升了文化传承的稳定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融入教育促进创新性发展。体育文化资源在活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物质文化条件,丰富体育文化内涵,培育不同特色的赛事品牌 [25],尤其是将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的武德修养融入校园教育,并赋予现代社会中武德的时代内涵,促进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3.3 有利于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应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美食、中国古建艺术等中华文化符号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际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26] 体育文化资源中同样内含中华文化符号的相关内容,因而体育文化资源活化有利于其内含的中华符号文化的传播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将经由创造性转化形成的体育文化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传播出去,形成具有实际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以提高公众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国际社会对我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可。首先,成为国民认识传统文化的桥梁。体育文化资源活化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广泛地触达不同受众群体。通过现代媒体技术,借由网络、社交媒体以及短视频等平台,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资源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大众,推进国民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其次,成为国际传播的窗口。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播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而 2008 年我国武术作为特设项目进入北京奥运会[27],在国际赛场上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再次,成为经济增长的切入口。体育文化资源活化在传播与应用过程中有利于催动体育产业与旅游、服装、文创用品等产业联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促进经济发展。最后成为社会和谐的纽带。体育文化资源在活化过程中能够形成多样化、更具民族文化内涵的“产品”,促使群众在消费这些“产品”时,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同时,因其特有的社交属性,能够促进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以促进和谐社会的生成。例如,在湖南汨罗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 19 届国际龙舟节龙舟赛期间,汨罗市深挖“诗歌原乡”的文化底蕴,常态化举办“端午诗会”与“国际诗歌艺术周”,以诗歌名义与世界对话 [28],如此,体育文化资源活化逐渐成为凝聚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

4 结语

体育文化资源根植于我国深厚的文化土壤,历经时间流逝与社会变迁后,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因而,开发体育文化资源,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创新性发展与传播应用。本研究通过对体育文化活化价值的解析得知,体育文化活化意味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相结合,实现体育文化资源的再挖掘与再创造,即通过对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转化与传播发展,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其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未来应增强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使其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的结合点,以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焕发出崭新面貌,推动文化自信的形成,并根据不同地域特色制定策略,以学校为立足点,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实现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7-01-25[2025-05-23]. 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3] 杨文轩 , 陈琦 . 体育概论(第三版)[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18.

[4] 吕万刚 , 陈磊 , 康益豪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指引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4,47(10):36-46.

[5] 马振川等 . 数字技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机理与推进策略 || 马振川,万义,白晋湘 [EB/OL]. 沈阳学报,2025-07-02[2025-07-05].https://mp.weixin.qq. com/s?__biz=MzAwMTYwMDk4Mg==&mid=2650994927&id :=1 &sn=aa9e33042136bdd1f267a0bb093cea8d#:~:text.

[6] 习近平 .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 政 府,2025-04-15[2025-05-23].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4/content_7018749.htm.

[7] 国务院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 [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9-08-10[2025-05-25].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8] 杨文轩 , 陈琦 . 体育概论(第三版)[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22.

[9] 杨文轩 , 陈琦 . 体育概论(第三版)[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24-183.

[10] 张 进 才 . 体 育 文 化 基 本 概 念 辨 析 [J]. 体 育 与 科学 ,2003,(6):32-33+36.

[11] 卢元镇 . 体育社会学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2] 王记生 . 体育文化传播的理论体系建构——评《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J]. 新闻爱好者 ,2020,(1):107-108.

[13] 现代汉语辞海会 . 辞海第 6 卷 [M]. 中国 . 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2:2391.

[14] 字词语辞书编研组 . 新编现代汉语词典 [M]. 长沙 .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6:1696.

[15] 任海, 王凯珍, 肖淑红, 赵书祥, 陈国强. 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一)[J]. 天津学报 , 2001,(02):1-5.

[16] 张永虎 . 后申遗时代京杭运河体育文化资源现状与发展路径选择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8,41(1):43-49.

[17] 王铁新.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J].山西师大学报 ,2004,(1):1-4

[18] 习近平 .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EB/OL]. 新华网,2018-05-04[2025-05-23].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4/c_1122783997.htm.

[19] 文脉国脉紧相连 [N]. 人民日报 ,2023-09-25(006).

[20] 李玥玥. 从贵州“村超”“村BA”看文旅体融合的现实价值[EB/OL]. 人 民 网,2025-06-09[2025-07-01].https://paper.people.com.cn/mszk/pc/content/202506/09/content_30082236.html.

[21] 王明玉 . 文化·视点|与时代接轨 促文化繁荣——民族体育盛会观察 [EB/OL]. 新华网,2024-04-05[2025-05-23].https://www.news.cn/20240405/8c17337ba4dd4f98b0563fb205c67eeb/c.html.

[22] 习近平 .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EB/OL]. 新华网,2018-05-04[2025-05-23].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4/c_1122783997.htm.

[23] 马振川 , 万义 , 白晋湘 . 数字技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机理与推进策略 [J]. 沈阳学报 ,2025,44(3):1-6+22.

[24] 马振川等 . 数字技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机理与推进策略 || 马振川,万义 , 白晋湘 [EB/OL]. 沈阳学报,2025-07-02[2025-07-05].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TYwMDk4Mg==&mid=2650994927&idx=1&sn=aa9e33042136bdd1f267a0bb093cea8d#:~:text.

[25] 王惠敏 , 倪军 , 王润斌 . 我国街头体育赛事的现实特征、动力机制及推进策略 [J]. 体育学研究 ,2023,37(05):118-126.

[26] 于运全 , 袁林 , 刘灵清 . 探索新路径 展现新气象 让中华文化符号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璀璨 [EB/OL]. 人民网,2025-02-07[2025-05-23]. https://paper.people.com.cn/rmrb/pc/content/202502/07/content_30055246.html.

[27] 系统管理员 . 武术将成北京奥运会特设比赛项目 [EB/OL].国家体育总局,2007-09-28[2025-05-23].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67662/n20067613/c23210280/content.html.

[28] 胡清 . 龙舟竞渡处诗画汨罗江!汨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全 景 纪 实 [EB/OL]. 新 浪 财 经,2025-05-24[2025-06-10].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5-24/doc-inexsmew75079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