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丝绸文化课程设计与实践路径
胡娟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 215228
摘要:本文以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了幼儿园丝绸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路径,通过分析丝绸文化课程的价值取向,提出了一系列的课程实施策略,在具体实践中采用分层实施和项目化推进方式,结合本土资源开发和多方合作机制构建了系统的课程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活教育理论开发的丝绸文化课程既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又能实现文化传承的教育目标,为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活教育理论;丝绸文化;课程设计;实践路径
引言:
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日益注重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盛泽作为“中国四大绸都”之一,源远流长的丝绸文化为幼儿园课程开发提供了独特优势。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一理念与丝绸文化课程的开发理念高度契合,基于活教育理论开发丝绸文化课程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也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探索丝绸文化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路径对推动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活教育理论视域下丝绸文化课程的价值取向
(一)培养文化认同感
丝绸文化是盛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人文内涵,基于活教育理论开发的丝绸文化课程,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幼儿在具体实践中感知体验丝绸文化,从认识桑树到饲养蚕宝宝,从了解纺织工艺到欣赏丝绸制品,幼儿在亲身参与中逐步建立对家乡文化的认识。通过观察丝绸生产过程、体验传统织造技艺、感受工艺美感,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丝绸文化课程活动中,幼儿能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形成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通过与家长、社区居民的互动交流,让幼儿感受到丝绸文化在当地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激发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1]。
(二)促进全面发展
丝绸文化课程基于陈鹤琴“五指活动”理念,整合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内容,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幼儿在观察桑蚕生长过程中获得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观察力和探究精神,通过欣赏丝绸纹样、创作丝绸艺术品,发展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体验织造技艺、参与制作活动中锻炼动手能力,养成劳动的习惯。课程还融入数学概念学习,如测量蚕宝宝的体长、计算桑叶的数量,通过讲述丝路故事、分享活动体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合作探究和集体活动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丝绸文化课程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品德养成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了活教育理论“做中学、做中教”的核心思想。
二、丝绸文化课程的设计策略
(一)环境创设策略
1.构建主题环境
在幼儿园教室及公共区域构建丝绸文化主题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走廊设置丝绸文化长廊,展示丝绸发展历史、制作工艺等图文资料,在教室设立丝绸文化角布置桑蚕养殖区、丝绸展示区、织造体验区等功能分区。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及时更新环境中的材料,如在蚕宝宝养殖期间设置观察记录区,在丝绸染色活动时布置实验探究区,环境布置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设计适合幼儿操作的展示柜、触摸板等设施,让幼儿能主动探索和体验,同时融入艺术元素,运用丝绸织物来装饰空间,创设优美的视觉环境。
2.开发游戏材料
根据课程内容开发多样化的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体验,收集不同质地、图案的丝绸面料样品,制作蚕的生长周期标本,设计丝绸纹样拓印材料等,开发与丝绸文化相关的益智玩具,如丝路贸易棋、桑蚕变化拼图、织机模型等。制作如丝绸商人服装、古代织机道具、丝路驼队模型等主题游戏道具,支持幼儿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游戏材料的开发注重安全性和适用性,选用无毒环保材料,确保尺寸和重量适合幼儿操作,材料的投放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整,保持新鲜感和探索兴趣[2]。
(二)活动设计策略
1.生活化主题活动
围绕丝绸文化设计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熟悉的情境中探索学习,如以“家里的丝绸物品”为主题,引导幼儿观察家中的丝绸制品,了解丝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开展“丝绸小小设计师”活动,鼓励幼儿根据生活需求设计丝绸产品。活动设计注重与节日习俗、民间传统相结合,如在端午节开展丝绸香包制作。在春节期间体验丝绸年画创作,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内容帮助幼儿理解丝绸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意义感。
2.游戏化学习方式
采用游戏化方式设计学习活动,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探究动机,设计丝绸主题区域游戏,如“丝绸工坊”中可以体验纺织、染色等工艺,“丝路商队”中可以进行贸易交换游戏,开展探究性游戏活动,如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变化、探索丝绸面料的特性、实验不同染料的效果等。设计创意性的游戏,比如用丝绸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编织故事、创编舞蹈等,游戏活动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调整游戏难度和规则,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实现学习目标,同时重视游戏过程中的交流互动,鼓励幼儿分享发现和感受,促进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三、丝绸文化课程的实践路径
(一)资源整合路径
1.挖掘本土资源
深入调查了解盛泽地区丝绸产业发展的历史,收集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走访当地丝绸企业、老艺人及相关从业者,系统的梳理丝绸生产工艺流程、传统技艺特点及文化内涵。建立丝绸文化资源库,包括实物资料、图片影像、口述史料等多种形式,重点关注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要素,如桑蚕养殖技术、织造工艺流程、民间艺术形式等,同时对收集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和教育价值评估,甄选适合幼儿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内容,为课程开发提供丰富的本土资源支撑。
2.建立合作机制
积极与丝绸博物馆、织造企业、文化馆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发社会实践基地,与丝绸博物馆合作开展主题参观活动,通过文物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丝绸文化历史。依托织造企业建立实践基地,为幼儿提供观察生产过程、体验织造技艺的机会,联合文化馆开展非遗传承活动,邀请民间艺人走进幼儿园,展示传统工艺,通过多方合作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拓展课程实施空间,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3]。
(二)课程实施路径
1.分层实施策略
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递进式课程内容体系,小班阶段以感知体验为主,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的丝绸面料、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变化培养对丝绸文化的初步兴趣,中班阶段注重探索发现,引导幼儿了解桑蚕生长规律、探究丝绸染色变化,发展探究能力。大班阶段侧重动手实践,鼓励幼儿尝试简单的织造技艺、创作丝绸艺术作品,提升其实践能力,各年龄段的课程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层层递进,形成螺旋上升的课程结构。
2.项目化推进方式
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推进课程实施以微项目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如“蚕宝宝的故事”项目,包括蚕室参观、饲养记录、成长绘本创作等活动,“丝绸染色工坊”项目设计染色实验、艺术创作、作品展示等环节,“丝路远行”项目,通过地图探索、角色扮演、市集活动等形式重现丝绸之路场景,每个项目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整合多领域内容,注重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的统一,项目实施过程中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通过观察记录、讨论分享、成果展示等方式深化学习效果。
结语:
基于活教育理论的丝绸文化课程开发实践不仅丰富了幼儿园课程内容也为地方特色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课程评价体系建设,深化课程实施效果研究,推动丝绸文化课程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徐潇驰.“活教育”在幼儿课程游戏化的研究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2024,(02):22-24.
[2]朱恬.行知思想在幼儿游戏化学习中的重要体现[J].家庭生活指南,2021,37(09):75-76.
[3]刘姗姗.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在幼儿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9,(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