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站式社区治理中党支部嵌入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王刘娟
武汉学院金融与经济学院党总支组织委员
摘要:
在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集管理、服务与育人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治理平台,为党支部嵌入式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战略契机。本文围绕党支部在一站式社区中的功能再造与机制重塑,剖析其现实基础、结构路径与运行逻辑,提出“网格化+项目化”“导师制党建”“社群协同治理”等五类创新模式,并以阳光学院“133”案例为依据,系统总结可复制的嵌入实践机制。文章旨在明晰党支部在高校治理生态中的角色定位,构建以党建引领学生社区治理的新范式,增强其政治引导力与组织穿透力。
关键词:一站式社区;党支部嵌入;高校治理;“133”模式;机制创新
引言:
2019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其中要求积极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选择了十所高校作为试点推进建设,并计划扩大工作范围。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将‘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除了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融入功能,高校学生“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思想价值引领、党建功能眼神、文化交流等功能得到丰富和拓展。
一、一站式社区与党支部嵌入的理论基础
(一)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模式的内涵及理论内核
“一站式”学生社区源于现代高校治理理念的转型升级,其本质特征体现为治理扁平化、服务综合化、资源集约化。2023年教育部颁布《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指南》后,全国高校广泛推行该模式,以期实现教育管理与服务保障协同融合。理论上看,“一站式”模式超越传统以宿舍为载体的生活服务形式,强调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文化育人及日常服务融为一体。学理层面,属于新公共治理理论范畴,凸显治理主体多元互动、服务链条高效联结的核心特征,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治理效能提升的双重目标。
(二)高校基层党支部嵌入社区治理的理论逻辑
高校基层党支部嵌入社区治理属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范畴,其理论逻辑源于马克思主义基层组织建设思想与现代治理理论的契合。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动员优势在社区治理中起关键作用,将思想政治工作由宏观的课堂教育下沉到学生日常生活实践。基层党支部以组织建设为支点,以思想引导为抓手,以服务群众为载体,体现出党建对社区治理体系构建的现实引领作用。同时,党组织嵌入治理模式亦遵循“嵌入式治理理论”中强调的主体交融、功能耦合与资源共享原则。这种嵌入不仅限于组织结构的形式性整合,更在于实现党支部与社区治理机制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上的深层互动,达成资源与需求之间的良性匹配。
(三)党支部嵌入式治理模式的本土化演进路径
党支部在高校一站式社区的嵌入式治理模式经历了从单一组织嵌入向“组织—服务—运行”多元复合嵌入转变过程。“软嵌入”模式强调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以学生群体需求为导向,通过党建活动与社区日常运行的柔性融合,推动党组织渗透至社区治理各环节;而“硬嵌入”则表现为明确的制度安排和治理职能设定,将党建工作与社区治理的目标任务进行有机绑定,构成双向赋能机制。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数据驱动和智能治理工具的使用,形成以党建信息化为载体的创新型治理手段,进一步实现党建引领的精准化和精细化。这一多元演进路径体现高校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现实导向和实践诉求,回应了新时期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需要。
二、高校党支部嵌入一站式社区的实践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党支部嵌入一站式社区的实践形态与特征
近年来,各地高校依托“一站式”社区治理建设契机,积极探索党支部深度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如北京大学推行“社区党建+学生骨干”协同机制,华中科技大学试点“宿舍党建导师制”,南京大学建设以“党建引领、服务共建”为核心的协同治理架构。这些模式突出党建的主体地位与基层治理的功能整合,实现党建资源与学生服务的精准对接。然而现阶段多数高校的党支部嵌入仍以行政推动为主,呈现出典型的“自上而下”特征,尚未形成体系化、机制化的创新样态,实践效果仍存较大差异性。
(二)党支部嵌入治理中的突出问题
一方面,高校基层党支部嵌入社区治理中存在形式化现象,“重形式、轻实效”倾向明显。部分高校虽然建立起党支部与社区的组织联络机制,但双方在实际运作中互动性不足、功能发挥不充分。具体表现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有效融入党建工作设计,党建活动与学生生活脱节,“两张皮”现象未能有效破解。另一方面,党组织与社区行政部门在职能边界上存在模糊区域,权责交叉导致资源协调困难,形成治理合力较为有限。除此之外,党支部的嵌入治理模式单一、信息化运用水平较低,缺乏数字化支撑的精准管理手段,难以适应学生日益多元的需求变化。
(三)当前问题的深层原因剖析
从本质上看,上述问题源于党建工作与治理职能融合机制不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与组织动员能力相对不足,且治理主体间的协同配套机制缺乏明确的制度设计。具体而言,高校对党支部角色定位不够明晰,致使党建工作易流于形式。同时,长期以来的传统治理惯性导致创新动力不足,治理资源多头管理、缺乏共享机制,也阻碍了基层党组织有效融入社区治理体系。这些问题的叠加效应制约了党支部嵌入一站式社区治理实践的整体成效提升。
三、党支部嵌入大学一站式社区的模式创新路径
(一)“网格化+项目化”党支部精准嵌入模式
高校党支部嵌入一站式社区治理,可实施“网格化+项目化”组合模式。即以宿舍楼、学生公寓区域为基本网格单元,将基层党支部按照网格划分责任范围;建立“支部-楼栋-宿舍”三级联动机制,明确党支部的治理职责与边界。同时,每个支部围绕学生日常管理和成长需求,组织实施针对性党建服务项目,如学业帮扶、心理关怀和就业指导。实行“一支部一项目、一网格一特色”的党建责任制,定期考核评估项目进展与成效,将党建工作量化为任务清单,推动党支部治理职能的明确落实与可视化管理。
(二)“导师制党建”嵌入互动服务路径
推行“导师制党建”路径,以党支部书记和辅导员为核心成员,构建基层党建导师团队,直接对接若干宿舍群体,形成稳定互动机制。每名党建导师与所指导宿舍定期开展面对面交流和主题党日活动,以学生实际问题为导向,精准提供学业、思想、心理等个性化服务。以党建导师为枢纽,逐步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场景,使党组织成为学生主动沟通的首选对象,打通支部与学生之间互动服务的“最后一米”。党建导师要建立问题跟踪台账,每周汇总反馈动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与方式,实现党建服务的精准对接和动态优化。
(三)“数字党建平台”深度嵌入路径
高校党支部嵌入社区治理中,应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建设智慧党建平台,推动党支部工作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型。平台以大数据为基础,集党建教育、服务预约、诉求反馈等功能于一体,建立学生需求信息库和问题响应机制。学生在平台上实时反馈意见、提出需求,党支部则实施动态跟进,定期梳理、分类并集中解决问题。建立“线上响应-线下落实-动态调整”的闭环治理体系,提升支部工作效率和服务精准性。党建平台同时纳入综合评价功能,学生可以实时评估反馈党支部工作表现,形成开放透明的双向互动模式,有效激发支部工作的创新活力。
(四)党团联动“社群式治理”嵌入模式
探索党团联动的“社群式治理”路径,即党支部牵头指导、共青团协同参与,组建多元社群,如学术研讨社、就业创业联盟、心理健康互助小组等,形成支部引导、团组织实施、学生自治的有机治理生态。党支部负责顶层设计、思想引领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共青团负责组织实施具体活动,学生自主提出议题并参与实践。通过建立社群自治章程和定期活动制度,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党建工作的现实影响,培育党建工作内生动力。社群自治成果纳入党支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制度激励,使党支部治理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推动党建治理工作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型。
(五)“多主体协商”柔性嵌入治理路径
推行“多主体协商”柔性治理模式,即以党支部为主导,定期召开由学生代表、辅导员、宿管人员及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治理协商会议。采用专题协商、民主议事方式,针对社区治理中出现的重大或敏感问题进行多方讨论、集体决策。明确协商结果的责任主体与实施路径,将协商成果纳入社区治理公开公示环节,提升治理决策的透明度与执行力度。建立协商决策档案制度,对治理效果进行阶段性复盘与评估,及时优化调整协商议题与机制。这种柔性嵌入路径,有效扩大党支部在基层治理中的协调能力,推动党支部成为社区治理问题的关键解决者与意见整合者。
四、典型实践案例分析与经验提炼
(一)典型案例架构解析
阳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在探索党支部嵌入一站式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提出“133”实践模式,即坚持一个核心理念、构建三项特色机制、创新三类功能型支部嵌入路径。“党建引领发展”理念引导学院将社区空间改造为党建育人重要载体。具体实施中,学院构建党员网格化责任区,由党员定岗定责,对社区宿舍实行精细化管理;推行党员学业导师制,开展学业帮扶和专业指导,学生升学率显著提升;建设党员服务站,精准提供心理辅导、就业咨询服务,2024年就业率高达98.7%。在组织形式上突破传统年级设置,以宿舍楼栋建立兼合式党支部,实现“党委-功能型党支部-党员网格”三级治理架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使党建工作更接地气、更具活力。
(二)党支部嵌入模式的创新机制
阳光学院以社区自治为导向,创新性实施党员责任区挂牌制度,党员宿舍挂牌率超过85%,有效带动社区治理水平提升。通过社区议事会吸纳学生广泛参与治理决策,2024年集中解决了空调维护、自习室扩建等一批学生关切的问题。同时,该学院注重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发一站式社区党建管理系统,将党员考核、活动报名和社区反馈问题实现线上闭环处理,强化管理的精细度和透明度。此外,以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形式推出“红色微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线上党建文化品牌,强化党组织与学生群体的互动黏性。学院还联合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搭建跨界资源平台,实施“智慧助老”等校社共建项目,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社会服务体系。
(三)实践成效与推广价值分析
阳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133”模式实施以来,成效显著:社区内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获奖率同比增长40%,入党积极分子比例由15%增至28%;社区管理效能也明显提升,安全隐患排查效率提高,突发事件处置周期压缩至半小时以内。基于实践效果突出,该模式成功入选2024年教育部“一站式社区建设典型案例”,并经媒体报道后形成品牌效应,陆续被广东机电职院等二十余所高校广泛借鉴推广,证明其高度的适应性和推广价值。下一步,学院拟深化智能党建工具应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开展“党建知识问答”服务,并逐步推动社区党建与课程思政、专业实践更紧密融合,拓展“红色工匠”等特色育人项目。上述探索路径为高校党支部有效嵌入社区治理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范式,值得广泛学习与推广借鉴。
五、结语
高校党支部嵌入“一站式”社区治理,是推动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本文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问题,分析了党支部精准嵌入的创新模式,包括网格化责任制、导师式服务、数字平台建设和多主体协商治理等。以阳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133”模式为实践典型,揭示党建嵌入社区治理的制度路径与应用机制,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具有较强实操性和推广价值的范式参考。未来高校应进一步探索智能化技术应用,全面深化党建治理融合模式,推动大学基层治理走向精细化、智慧化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吴双.“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引领机制探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3(9):58-60+63.
[2]黎新宏.党建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4(1):78-85.
[3]张宁.党建引领,构建“6+1”“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体系——以枣庄学院文学院为例[J].世纪桥,2024(10):114-117.
[4]赵敏.党建引领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探究[J].时代报告,2024(8):25-27.
[5]沈燕,吴昊,周海英.党建引领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6):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