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板书运用策略研究
黄巧玲
蕉城附中
[摘要]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历史学科应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板书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初中历史课堂中板书的重要性、板书使用出现的问题及板书使用的策略方面进行分析。在课堂观察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板书使用的三个策略:板书使用应紧扣课程目标,突出知识结构;板书设计应该形式多样,富有创新性;板书设计要与多媒体有效结合。
[关键词] 新课标理念;初中历史教学;板书运用
一、板书的概念及重要性
板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简练的文字、符号、图形等展示学习内容的活动。板书是历史教师帮助学生思考,建立结构化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它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构建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一)凝练核心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初中历史时空跨度大、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地理等,知识量大。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历史课堂活动十分丰富,文献材料、图片、视频、音乐、文物等大量信息被呈现,学生在短时间内感知到大量的信息,却难以把握重难点,形成长时记忆。根据认知心理学,结构化的知识有利于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板书是教师结合大单元教学目标及本课重难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而成的,是教学核心知识的凝练,简洁的表达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学习重点;板书的内在逻辑性又有利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形成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如《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师用“城市”、“市民”、“大学”三条线呈现本课知识点,使重点一目了然,通过三个词左右两边反差的两组词展现了中世纪欧洲在黑暗中孕育光明的特点,反映了欧洲由古代到近代过渡时期的特征,使欧洲历史建立起连贯性,为学生学习欧洲近代变化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学习能力,发挥示范作用
初中历史课要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传授基本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历史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归纳出简约、美观、逻辑清晰的板书,展示了历史学科的思维模式和逻辑结构,学生在抄写板书、参与板书完善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受到教师历史思维的影响,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如《新文化运动》教师以三个重复的词作为板书的主线,从“枷锁”到“惊雷”到“觉醒”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简约展现了本课重点,富有震撼效果的词语将学生带入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深远影响中,无论是知识点的呈现,还是板书的设计都会对学生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三)提升专业能力,促进教师成长
板书是教师在熟悉教材及课标的基础上,将教材知识吸收并用一种简洁、富有逻辑的方式呈现的活动,是教师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素养的体现。对板书的钻研,会推动教师不断提升对教材的理解和提高自身素养,为教师的成长助力。为了增强板书的吸引力,教师需要发挥创造性,设计出既符合学科逻辑思维,又兼具美观与特色的板书,这一过程也能推动教师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教师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设计的板书打破了常规板书的格式,以大写的“和”字呈现板书,凸显了正确的价值观——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用本课的重难点填充“和”字的不同笔画,既突出了核心知识,又具有创新性,让人眼前一亮。
二、初中历史课堂板书运用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表明,初中历史课堂板书使用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教师板书意识不强,上课期间没有任何板书,只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中没有对板书进行精心设计,板书只是课本知识的简单罗列或者与多媒体内容高度重复;板书书写没有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板书没有及时书写或板书提前书写却没有发挥作用等情况,以上情况反应教师并未将板书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
三、初中历史课堂板书运用策略
(一)板书的设计应该紧扣课标,突出知识结构
板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板书运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高效的板书不应该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紧扣课程标准,立足于大单元概念,展现结构化知识体系。精心设计的板书可以使繁杂的知识简约化、体系化,帮助学生高效学习。针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两位老师设计了不同的板书,从知识点的呈现上,两位老师都呈现了核心知识点,第二张的板书设计相比于第一张更简约,节省书写时间,在课堂上可操作性更强;在板书的结构上,第二张板书在呈现知识点的同时指出造成战国时期变化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渗透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在展现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之后,第二张板书进一步归纳这一时期的变化体现了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将本课的内容与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大单元概念相结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第一张板书呈现给学生的是零散的知识点,没有形成联系。因此,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更能体现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学生生成历史核心素养。
(二)板书的设计应该形式多样,富有创新型
板书的类型主要有:图示式板书、纲要式板书、线索式板书及表格式板书等。不同类型的板书展示的侧重点不同,如七下课文《盛唐气象》一课涉及的领域多,知识点繁杂,教师以纲要式板书呈现四个领域的发展,并以关键词呈现核心知识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八上《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一课主题明确,时间联系紧密,教师设计时空轴,在时空轴的两侧分别展示“民族危机加剧”和“近代化的探索”,并在重要时间节点展示重要事件,事件之间形成因果联系,学生对这一阶段历史形成清晰认识。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探索多样的板书形式,利用板书为教学服务,同时新颖、有趣的板书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板书的设计要与多媒体有效结合
新科技的发展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板书与多媒体的有效结合才能使课堂更加高效。在时间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书写的时间,既不打断教学思路,又能及时对知识点进行概括、补充;在内容上,多媒体通过活动、图片、视频等丰富了课堂内容,而板书通过对知识点的概括和凝练,使知识点呈现更加具有条理性和层次性;在课堂生成上,师生互动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认识等教师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可以弥补课件的不足,进一步丰富课堂。例如教师在讲授《盛唐气象》一课时,通过六张PPT介绍了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及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的先进之处,知识点是分散的,之后教师在黑板板书“经济繁荣”概括了唐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在“经济繁荣”之后板书“农业、手工业、商业”点明了这一子目的重点知识,使知识点明确、清晰。
总之,板书对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手段,教师在运用板书时需要精心设计,使板书在新时代的教学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瑞瑶.多媒体环境下中学历史教师板书技能提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4.
[2]韩冉冉.多媒体课件教学下初中历史课堂板书应用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1.
[3]黎云.生成性视阈下中学历史教学板书活动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张玥.加涅信息加工理论视域下高中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北华大学,2024.
[5]何兵.认知心理学在历史新课改中的彰显[J].新课程,2010(10):58-59.
[6]吴建鑫,朱培军.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有效融合策略[J].内蒙古教育,2020(8): 90-91.
[7]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8]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