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服务社会的实践探索

作者

张亚楠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2160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更要积极融入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服务乡村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文将探讨高校思政教育如何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的教育路径,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服务社会,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思政教育;文化传承;教育资源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属于我国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关键举措,其目标在于促使农业兴旺发达、农村美丽宜人、农民富足安康。伴随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乡村区域在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收获明显成果,而且在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乡风文明等方面也迎来了新契机。然而,在乡村振兴的执行期间,面临着人才缺乏、思想观念落后、社会服务不完善等诸多难题。特别是在人才培育与引进方面成了限制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伴随乡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乡村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多,这就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起更为重大的职责。高校思政教育应把助力乡村振兴当作服务社会的关键指向,加强学生的乡村发展意识及其社会责任感,塑造出更多契合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要求

第一,乡村振兴并非仅仅是经济方面的事,也是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上的变革。高校思政教育需联系乡村振兴的现实状况,充分把握乡村文化蕴含的意义,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在此期间,思政教育一方面要关注对学生基本政治理论知识的塑造,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促使学生步入乡村,认识乡村,并投身于乡村振兴相关事务当中,从而优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和创新意识。第二,思政教育还需顺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使思政教育更加形象、互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特别在乡村振兴当中,教育不能仅仅着眼于课堂教学,而是要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给予学生更多有关乡村发展实际状况的知识和资料,助力学生认识乡村的改变与难题。面对此类新需求,高校思政教育需持续更新教育内容与形式,优化自身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培育出更多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青年才俊。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服务社会的实践路径

(一) 思政教育与乡村需求对接,理论与实践结合

高校思政教育需紧密联系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促使理论与应用深入交融。其一,高校应对乡村振兴的目的及任务予以全面了解,精准掌握乡村在经济、文化、环境、人才等多方面的需求状况。思政教育的课程规划应围绕乡村振兴进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来开展,重视乡村地域所面临 的问题与机遇。可以在课堂上安排有关乡村振兴的专门话题,诸如农业现代化、乡村治理、农民素质提升之类的内容,从而让学生从理论角度意识到乡村振兴这项任务的繁杂性与迫切性。应以乡村调研、 以文化传承为依托,要把课堂知识与乡村实际需求结合起来,通过社会服务、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来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动手能力。利用思政教育项目助力学生塑造创新精神,并提升解决现实难题的水平,可以促使学生参加乡村环境改良项目、农业科技推广等活动,使思政教育切实对接乡村振兴的目的及任务,进而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力量。

(二)加强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高校思政教育要加大文化引导力度,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促使学生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需按照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传承与更新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文化传承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走进乡村,去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手工制品以及乡村历史等情况,从而增进学生对乡村独特文化传统的领悟与敬重。高校可规划一些专门针对乡村振兴中文化守护与更新问题的专题课程或者工作坊,比如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来保存传统农耕文化,如何优化乡村旅游文化的影响力范围等等。 思政教育重点在于通过文化的传承与更新,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荣誉感。而且,思政教育还要促使学生在乡村文化更新中起到积极影响,例如让学生结合现代艺术、设计等学科,开展乡村文化更新项目,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文化动力。这应当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携手合作,带领学生参与到乡风文明创建当中,执行乡村社会的道德教育、法治建设以及社会秩序的改进,助力学生塑造社会责任感,进而推动乡村社会风气向好发展。

(三) 多方协同,促进教育资源互补共享

若想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高校思政教育需主动探寻多方合作机制,促使教育资源实现共享与互补,高校同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展开多方联动,塑造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架构,创建校地共建的教育平台,定时举办有关乡村振兴的讲座,论坛,培训之类的活动,给乡村赋予智力支撑,优化乡村振兴的理论水准与操作能力,比如,高校可同当地政府一起谋划并执行乡村振兴的人才培训计划,向乡村干部,农民给予全面的教育及培训内容,加强他们在乡村振兴方面的综合能力。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特别是那些涉及农业、环保、文化创意等领域的企业,以实现学术资源与实际需求的对接。 让学生与企业一同参与到乡村振兴项目当中,如此一来,学生便能收获更具实用性的工作经验,给乡村带来现代的技术、经营以及服务方面的支持,高校还能通过社会组织,比如与非政府组织(NGO)展开合作,共同推进诸如农村扶贫、环境保护、社会服务之类的项目,既助力乡村改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又促使学生积攒珍贵的社会经验,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开展远程教育和在线培训,突破地域上的限制,把优良的教育资源送至乡村,从而推动乡村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在服务社会、促进乡村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创新教育形式,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青年人才。高校思政教育要不断强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教育的社会效益。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英,田恩旭.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J]. 智慧农业导刊, 2025, 5 (01): 163-166.

[2]郑跃华.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路径探究 [J]. 大学, 2024, (36): 25-28.

[3]丁六申,吴俞希.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为例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 35 (17): 157-159+198.

[4]杨晶晶,张亚飞. 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J]. 智慧农业导刊, 2024, 4 (13): 147-150.

作者简介:张亚楠(1983-11),女,汉族,天津市人,讲师 ,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