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美育视野下高校与社会美育资源整合共建研究

作者

李阳 刘雪婷 周志宇

1.营口理工学院 2.营口一间艺术美术工作室

摘要:高校是美育工作的主阵地,但当下的高校美育教育工作面临美育资源不足、整合不力等问题。文章立足大美育视野,采用文献研究等方法,探究高校与社会美育资源整合共建的路径。通过分析指出,高校应树立大美育理念,加强与社会美育资源的合作,构建美育共同体,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模式方法、完善保障机制、营造良好氛围,实现美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美育;高校;社会美育资源;整合共建

引言: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工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美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2022年4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学校美育发展规划》,为“十四五”时期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为新时代美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实施美育的重要职责,然而,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美育资源不足、整合不力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美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大美育理念强调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融合,注重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美育功能。因此,立足大美育视野,推进高校与社会美育资源整合共建,是新时代美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树立大美育理念,推动美育与其他育人途径融合发展

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树立大美育理念,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贯通、协调发展,具体而言,高校要将美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程和各学科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载体,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美育内涵。此外,高校还应注重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美育资源,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美育体验。通过多种途径融合渗透,使美育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1]。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构建美育共同体,促进高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双向互动

高校要突破传统的美育模式,主动对接社会各类美育资源,构建开放互动的美育共同体,这就需要高校与社会美育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比如,高校可以与博物馆、美术馆等合作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邀请业内专家举办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艺术魅力。再如,高校可以与社区文化中心合作,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美育熏陶。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向社会开放美育资源,发挥辐射引领作用[2]。一方面,高校可以面向社会开设美育公开课,普及美育知识,提升公众审美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为社会美育机构提供智力支持,推动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通过双向互动,高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美育氛围,推动美育事业蓬勃发展。

三、创新方式方法,提升美育资源整合共建的质量

美育资源的整合共建,关键在于创新美育方式方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美育价值最大化,对此,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信息化、智能化的美育新模式。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美育资源整合提供了广阔空间。高校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将分散的美育资源进行采集、分类、储存,建设美育资源数据库,实现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便捷化使用。此外,高校还可以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开发沉浸式、交互式的美育课程和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感受美的熏陶,同时,借助网络直播、慕课等形式,高校可以与社会美育机构联合开展在线教育活动,扩大美育覆盖面和影响力[3]。通过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高校美育工作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美育资源整合共建也将达到新的高度。

四、完善保障机制,为美育资源整合共建提供坚实支撑

美育资源整合共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为支撑,对此,高校应从政策、人才、经费等多个维度,构建全方位的美育保障体系。首要任务是健全美育管理制度。高校要将美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明确美育工作目标、内容、措施等,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同时,要建立健全美育工作评价机制,将美育效果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师绩效考核,调动各方推进美育的积极性。其次,高校要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美育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美育专业培训,提升美育教学能力。同时,要完善教师评聘和激励机制,保障美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再次,高校要加大美育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美育教学、科研、活动等,确保美育工作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同时,积极拓展经费筹措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支持美育事业发展。唯有从体制机制层面入手,强化政策、人才、经费等要素保障,高校美育资源整合共建工作才能走深走实,取得实效。

结束语:大美育时代,高校应立足育人全过程,把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推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融合,同时,高校要主动对接社会美育资源,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通过树立大美育理念、构建美育共同体、创新方式方法、完善保障机制,高校可以更好地整合利用社会美育资源,全面提升美育工作水平。美育资源整合共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政府、社会多方携手努力、久久为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尹胜楠.从高校到社会:美育课程建设的延伸路径与社会效应研究[N].北京科技报,2025-01-20(007).

[2]黄俊娴,贾毓秀.促进社会美育高质量发展[N].美术报,2024-05-11(012).

[3]许国超,孔维艳.美育背景下地方高校美术馆的育人效能及实施路径[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3):8-12.

作者简介:李阳(1984.02- ),营口理工学院教师,副教授;刘雪婷(1987.09- ),营口理工学院教师,讲师;周志宇(1983.01- )营口一间艺术美术工作室创始人。

基金项目:本文系营口理工学院第五批产教融合项目“’大美育’视野下的校地协同育人模式建设”(项目编号:2024CJRH05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