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复杂钛合金薄壁件精铸成型技术分析

作者

朱磊 张宗龙 刘志亮

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 铸件材料公司 陕西省宝鸡市 721000

在现代工业领域,尤其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高端制造业中,复杂钛合金薄壁件因其具有比强度高、耐腐蚀性好等诸多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然而,由于钛合金自身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薄壁结构的复杂性,其精铸成型过程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如充型困难、易产生缩松缩孔等缺陷。

一、复杂钛合金薄壁件精铸成型的关键技术

1.1 模具设计与制造

复杂钛合金薄壁件的模具设计需充分考虑铸件的结构特点和成型工艺要求。采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模具设计,精确模拟铸件的充型和凝固过程,优化模具结构,减少应力集中。例如,对于具有复杂曲面的薄壁件,设计合理的分型面和浇注系统,确保金属液能够顺利充型。在模具制造方面,采用高精度加工设备,如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保证模具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同时,选择耐高温、热膨胀系数小的模具材料,如陶瓷型材料、高温合金等,以适应钛合金铸造的高温环境。

1.2 浇铸系统优化

浇铸系统的设计对复杂钛合金薄壁件的充型和质量至关重要。合理设计浇口位置、尺寸和形状,能够控制金属液的流动方向和速度,避免出现紊流、卷气等问题。采用底注式浇铸系统,可使金属液平稳充型,减少对薄壁件的冲击;设置合适的冒口和冷铁,调节铸件的凝固顺序,实现顺序凝固,防止缩孔、缩松等缺陷的产生。

1.3 充型与凝固控制

钛合金熔点高、流动性差,在薄壁件充型过程中容易出现浇不足等问题。提高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能够改善钛合金的流动性,促进充型,但过高的浇注温度会增加铸件的热应力,导致变形和裂纹。因此,需要根据铸件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精确控制浇注温度和速度。

二、复杂钛合金薄壁件精铸成型面临的挑战

2.1 变形与裂纹问题

复杂钛合金薄壁件由于壁厚薄、结构复杂,在铸造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大的热应力和收缩应力,导致变形和裂纹。薄壁件的散热速度快,不同部位的冷却速度差异大,容易引起不均匀收缩。以航空发动机叶片为例,其薄壁部位与厚大部位的冷却速率差可达 3-5 倍,这种温差致使铸件内部形成显著的温度梯度,引发不均匀收缩。同时,钛合金的弹性模量高达 110-120GPa,对应力的敏感性强,微小的应力集中就可能引发裂纹。

2.2 充型不完整问题

钛合金的流动性差,复杂薄壁件的结构又增加了充型难度,容易出现充型不完整的情况。薄壁件的薄壁部位和复杂结构处,金属液流动阻力大,难以填充到位。在典型的薄壁框架类零件铸造中,壁厚小于1.5mm 的区域常因金属液流动阻力过大而出现浇不足现象。浇注过程中,金属液的温度下降快,流动性迅速降低,也会导致充型不完整。研究表明,钛合金金属液在充型过程中,每流动 100mm ,温度下降可达 50-80‰ ,当温度降至临界值以下,金属液粘度急剧增加,严重影响充型能力。

2.3 表面质量与尺寸精度控制问题

复杂钛合金薄壁件对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要求极高。铸造过程中,模具表面的粗糙度、金属液的氧化以及收缩变形等因素,都会影响铸件的表面质量。模具表面粗糙度 Ra 值若大于 1.6μm ,会在铸件表面形成明显的纹理,且钛合金在高温下极易与模具材料发生反应,形成表面污染层。而模具的热膨胀、铸件的收缩以及工艺参数的波动等,会导致铸件的尺寸精度难以控制。以某航空钛合金舱体为例,其尺寸公差要求控制在 ±0.1mm 以内,但由于铸造过程中模具热膨胀系数与钛合金收缩率的匹配误差,以及浇注温度、压力等参数的波动,实际尺寸偏差可达±0.3mm ,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三、复杂钛合金薄壁件精铸成型的应对策略

3.1 工艺参数优化

采用 " 试验设计(DOE)- 数值模拟 - 物理验证 " 三位一体的优化方法,系统研究铸造工艺参数对成型质量的影响。通过建立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热应力 - 应变耦合模型,结合传热学与流体力学原理,精确预测不同参数组合下铸件的变形趋势和裂纹萌生位置。在航空发动机叶片类薄壁件生产中,将浇注温度从传统的 1650C 降低至 1600C ,同时配合阶梯式冷却方案,通过在模具不同部位设置差异化冷却通道,使热应力峰值降低 30% 。针对充型不完整问题,在薄壁区域采用脉冲式浇注技术,利用可编程控制的伺服驱动系统,实现高频次、小流量的金属液注入,使钛合金在型腔中的流动前沿始终保持稳定,显著改善了薄壁部位的成型精度。此外,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工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构建包含 BP 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参数优化专家系统,实现工艺参数的智能匹配与动态调整,该系统经实际验证可将工艺调试周期缩短 40% 以上。

3.2 材料改进与处理

在材料研发方面,开展多元合金体系的成分设计与性能调控研究。以Ti-6Al-4V 合金为基础,通过添加 2.5% 的锆(Zr)和 1.2% 的铌(Nb),利用合金元素对液相线温度的抑制效应,使合金的液相线温度降低约40% ,熔体流动性提高 25% 。同时开发新型真空自耗电极重熔工艺,通过优化电极压制密度至 7.8g/cm3 ,结合分段式熔炼电流曲线控制,将氧、氮等有害气体含量控制在 50ppm 以下,显著提升材料纯净度。在模具材料领域,采用磁控溅射与化学气相沉积(CVD)相结合的纳米复合涂层技术对石墨模具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形成由过渡层、耐磨层和抗氧化层组成的梯度功能涂层结构,使模具表面硬度提高至 HV1200,热疲劳寿命延长至传统模具的 3 倍,有效解决了钛合金铸件表面粘模、氧化等问题。经检测,采用该涂层的模具在连续生产 500 件后仍能保持良好的表面质量。

3.3 设备与技术创新

构建智能化铸造生产系统,集成真空电子束冷床炉熔炼、低压差压复合铸造等先进装备。其中,真空电子束冷床炉通过设置三级电磁搅拌装置,配合动态熔池高度控制技术,实现合金成分的微观均匀化,将夹杂物缺陷发生率降低至 0.05% 以下。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开发的 3D 打印模具制造工艺,采用激光选区熔化(SLM)成型技术直接制造具有随形冷却通道的 Inconel718 金属模具,经流体仿真验证,该模具冷却效率提高 40% ,铸件成型周期缩短 25% 。同时部署多参数实时监测系统,融合红外热像仪、声发射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12 类监测设备,对铸造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测。通过边缘计算实现数据的实时分析与决策,当检测到温度偏差超过 ±5% 或压力波动超过 10% 时,系统自动触发工艺参数补偿机制,并通过专家知识库进行故障诊断,确保铸造过程的高度稳定性。

结语:

复杂钛合金薄壁件精铸成型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强、技术难度高的制造技术。通过对关键技术的分析和面临挑战的研究,提出的工艺参数优化、材料改进、设备与技术创新等应对策略,在实际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材料科学、制造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复杂钛合金薄壁件精铸成型技术将朝着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LuMin, 陆敏 ,ChenYan, 陈岩 ,ChenXiulin. 钛合金变截面薄壁管流体力学成形工艺研究 [A].in: 第十六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暨第八届全球华人塑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C].2019.00000259-00000264.

[2] 倪科 . 航空发动机钛合金薄壁回转件车削工艺研究 [J]. 区域治理 ,2019,000(001):28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