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后的习题如何在教学中落实
陈建军
沐川县实验小学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后习题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依据,也是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关键路径。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对习题价值的认知存在偏差,或将其视为“附属品”而忽视其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或机械执行习题要求而限制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秋天的雨》教学中,若仅要求学生完成“背诵课文”任务,而未引导其通过“想象画面”理解文本意境,则难以达成“感受语言美”的语文要素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后的习题落实的意义
(一)夯实语言基础,促进知识内化
课后习题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石,通过字词积累、句式模仿等基础训练,助力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语言能力。低年级课后习题常以“读一读,记一记”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同偏旁字词,如《树之歌》课后将“杨树、榕树、梧桐”等“木字旁”词语归类,帮助学生建立形声字构字规律;或通过“选词填空”辨析近义词差异,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明朗—晴朗”的对比,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细微差别。教师可设计“词语接龙”“近义词辩论赛”等活动,将习题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实践。学生在反复朗读、比较、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形成系统的语言知识网络,为后续阅读与写作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从“识记”到“内化”的跨越。
(二)深化文本理解,提升思维能力
习题通过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肌理,培养分析与批判性思维。中高年级课后习题常设置“抓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任务,如《麻雀》课后要求学生找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句子,体会其“掩护小麻雀”的勇敢;或通过“多角度提问并解答”任务,如《夜间飞行的秘密》课后引导学生从内容、写法、启示三个维度提出问题。教师可组织“问题漂流瓶”活动,让学生分组解答彼此的问题,并追问“为什么作者这样写?”“这个现象还能引发哪些思考?”。学生在反复研读文本、联系上下文推理的过程中,逐步从“提取信息”走向“深度分析”,形成“概括—推理—评价”的思维链条,最终实现从“理解文本”到“创造新知”的飞跃。
(三)强化实践运用,实现素养迁移
习题通过情境化任务,打通知识到能力的通道,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高年级课后习题常设置“仿写片段”任务,如《四季之美》课后要求学生用动态描写写一处景物,学生可模仿“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的句式,描写“雨滴打在荷叶上,像珍珠在碧玉盘中跳跃”;或通过“联系生活写感悟”任务,如《落花生》课后让学生写身边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笔下出现“清洁工阿姨像花生,用扫帚扫净城市的尘埃”;更有“跨学科实践”任务,如《竹节人》课后要求学生制作玩具并写说明书,学生需结合科学课中的杠杆原理设计竹节人关节,用美术课中的色彩搭配装饰玩具。此类习题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其他学科知识融合,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运用、审美创造与社会实践能力,实现从“知识积累”到“素养迁移”的升华。
二、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后的习题在教学中落实策略
(一)以习题为支架,构建分层学习路径
课后习题是引导学生从知识获取到能力提升的阶梯,需通过分层设计实现思维进阶。以《爬山虎的脚》教学为例,教师可依据习题特点设计“三阶任务链”:基础层聚焦字词积累,利用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开展“词语分类游戏”,学生需将词语按“动作类”(如“触着墙”“巴住墙”)与“状态类”(如“痕迹”“逐渐”)分组,并通过“你画我猜”活动巩固词义;理解层依托习题“画出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圈出动词”,引导学生通过“圈画动词—批注作用—角色扮演复述”的流程,体会“触、巴、拉、贴”等动词的连贯性与画面感;迁移层拓展习题“观察植物生长并记录”,学生拍摄绿豆发芽视频,用“探、蜷、攀、舒”等动词撰写观察日记,如“绿豆芽顶开豆壳,嫩茎像小蛇般蜷曲攀爬,最终舒展成两片嫩叶”。分层设计使习题从单一训练工具转化为思维发展支架,助力学生实现从“文本理解”到“生活表达”的跨越。
(二)以习题为纽带,搭建读写共生桥梁
课后习题中的读写任务是连接文本解读与语言输出的纽带,需通过“读—析—仿—创”路径实现读写共生。以《桂花雨》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习题“联系上下文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展开读写融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通过对比“杭州桂花”与“家乡桂花”的香气、摇花场景、情感寄托,理解作者借物抒情的写法;随后布置小练笔“仿照‘摇花乐’段落,用‘五感法’写童年趣事”,并提供支架“看(颜色/ 形状)—闻(气味)—听(声音)—触(质地)—想(联想)”。学生作品涌现出“我踮起脚尖,指尖触到桑葚的绒毛,紫红的汁水染红指尖,甜味在舌尖炸开,仿佛尝到了整个夏天的快乐”“蝉鸣在耳畔炸响,我仰头追逐树梢的‘知了’,汗珠顺着脖颈滑落,却抓不住那抹灵动的黑影”等鲜活文字。此类设计使习题成为读写转化的媒介,学生在模仿中内化语言范式,在创造中发展个性化表达,实现“读”与“写”的双向赋能。
(三)以习题为抓手,推动深度思维发展
通过习题的开放性设计,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表达。例如,教学《少年闰土》时,针对课后习题“有人说闰土后来变成了‘木偶人’,你怎么看”,教师组织“观点辩论会”:一组学生结合《故乡》原文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的压迫,另一组学生从“闰土仍保留善良本性”角度反驳,双方引用“紫色的圆脸”与“脸上刻着许多皱纹”等文本细节展开论证。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闰土生活在今天,他的命运会不同吗”,激发学生联系现实进行跨时空思考。此类习题处理将文本解读升华为社会批判,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四)以习题为契机,拓展跨学科实践场域
将习题任务与科学、艺术等学科融合,创设真实情境下的综合学习。例如,教学《琥珀》后,教师结合课后习题“推测琥珀形成过程并画示意图”,设计“小小古生物学家”项目:学生分组用松脂、昆虫模型制作“琥珀”,观察凝固过程并记录数据;随后用黏土塑造“远古森林”场景,将琥珀嵌入其中并撰写“考古报告”。又如教学《京剧趣谈》后,依据习题“用动作表现‘亮相’的静态美”,学生与音乐教师合作编排“京剧操”,将“马鞭”“亮相”等元素融入课间活动。此类跨学科实践使习题成为学科融合的支点,学生在“做中学”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提升综合素养。
结语:
教师应以习题为支点,撬动课堂变革——既要做习题的“解读者”,挖掘其背后的语文要素与思维路径;更要做习题的“设计师”,通过分层任务、读写融合、跨学科实践,让习题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助推器”。唯有如此,课后习题方能真正从“教材附录”转变为“教学主阵地”,为学生的语文成长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萍玉.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课后习题在教学中的实践方法[J].亚太教育 ,2022,(09):106-108.
[2] 牟奕蒙 . 部编版小学语文低段教材课后习题探究 [J]. 郑州师范教育 ,2020,9(05):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