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开展
雒海梅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姚庄小学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正经历着从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转型。本文立足新课标改革背景,针对传统课堂中教学目标模糊、评价方式单一等现实困境,系统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型。通过解构教学评三个环节的协同作用机制,提出以目标导向设计教学活动、以过程性评价促进深度学习、以多元反馈优化教学决策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数学教学;核心素养培育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已成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举措。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内容灌输,导致教学目标与学科本质产生偏离。部分课堂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将数学简化为公式记忆与机械运算,忽视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三会”核心素养要求,即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三维目标融合的实施现状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中,三维目标的融合实施呈现出渐进式发展的特征。多数教师已具备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协同设计的意识,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仍存在目标割裂、权重失衡等问题。以“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为例,教师普遍能设定“掌握周长计算公式”的知识目标,但在“经历测量工具选择的过程”方法目标落实上,常因课时压力简化为直接讲授测量步骤,导致学生缺乏真实测量体验。
当前实施过程中呈现三个典型特征:其一,目标设计呈现“知识主导型”结构,约六成教案中情感态度目标仅以“培养学习兴趣”等笼统表述存在,缺乏与具体教学内容的实质性关联;其二,活动设计存在“形式化整合“现象,如在“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教师虽设计超市购物情境,但未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本质联系,使情感目标停留于表面;其三,评价环节与目标体系脱节,部分课堂仍以计算正确率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策略选择与思维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教学案例中已出现突破性尝试。某校“数据收集与整理”单元教学中,教师通过“班级读书角选书”真实任务,将统计知识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实践能力培养(设计调查方案)与协作意识形成(小组数据汇总)有机融合。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使三维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然达成,但此类实践尚未形成系统化实施模式。改进方向应聚焦目标分解的精细化、活动设计的结构化以及评价反馈的及时性,真正实现三维目标从形式组合到实质融合的转变。
二、差异化教学设计与动态评价的协同机制
在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中,差异化教学设计与动态评价的协同机制通过三个关键环节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调控。首先,基于前测分析的学情诊断构成机制运行的基础。教师通过课堂前测、作业分析、访谈观察等方式,系统收集学生在知识基础、思维特点、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数据。例如在“分数初步认识”单元前,通过实物分饼活动观察学生等分概念的理解程度,将班级划分为“具象操作型”“符号理解型”“迁移应用型”三类学习群体,为后续分层设计提供依据。
目标导向的分层任务设计形成差异化教学的核心架构。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级。以“多位数乘法”教学为例,基础层聚焦算法掌握,通过直观教具辅助理解算理;发展层侧重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计算教室墙面装修材料用量;拓展层则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编制复合型应用题。这种分层设计既保证全体学生达成基本要求,又为不同能力水平学生提供适切的发展空间。
动态评价的即时反馈功能在此过程中发挥调节枢纽作用。课堂中采用“嵌入式观察记录表”实时追踪学生学习表现,通过四色标记法(绿色表示独立完成、黄色需同伴提示、红色需教师指导、蓝色展示创新解法)直观反映个体进展。当发现超过30%学生标记为红色时,立即启动预设的补救性微课;当拓展层学生持续呈现蓝色标记,则动态补充挑战任务。这种评价与教学的即时联动,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处于“预设—生成—调整”的良性循环。
该机制在实践中的典型应用体现在“图形周长计算”单元。教师先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测量工具使用、公式推导能力上的显著差异,据此设计包含测量实践、公式探究、综合应用的三层学习任务。课堂中利用动态评价量表持续记录学生操作规范性、策略多样性等指标,当发现多数学生在公式迁移应用环节出现困难时,及时插入实物拼接演示环节。课后根据评价数据,为测量能力薄弱学生补充实践作业,为公式应用熟练者布置设计校园花坛周长的拓展任务,形成完整的差异化支持链条。
三、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观察与反馈改进案例研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基于问题解决的观察与反馈机制通过真实任务情境展开。以“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教学为例,教师设计“设计环保包装盒”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在限定材料面积内完成包装方案。课堂观察聚焦三个维度:问题理解深度(能否准确提取数学信息)、策略选择合理性(是否考虑不同面面积关系)、合作交流质量(组内分工与讨论有效性)。通过开发“问题解决能力观察量表”,记录学生在测量、计算、方案优化各环节的具体表现。
观察工具包含四个核心指标:数学表征能力(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算式)、空间观念应用(立体图形展开图绘制)、误差分析意识(测量数据合理性判断)、反思改进能力(方案迭代次数)。教师采用“定点观察+过程录像”双轨记录,重点捕捉学生操作中的思维断点。例如某小组初次计算时忽略重叠部分面积,教师不直接纠正错误,而是通过追问“如何确保材料不浪费”引发自主反思。课后将观察记录转化为可视化学习轨迹图,直观呈现各小组的思维发展路径。
反馈改进采用“三级响应机制”:即时性反馈通过课堂追问引导思维方向,如针对常见错误提问“这个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值差距说明了什么”;阶段性反馈依托学习单批注,用符号标记亮点(★表示创新思路)与待改进点(▲标注计算疏漏);总结性反馈则通过典型案例对比分析,组织学生互评包装方案的经济性与美观性。某次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32%学生存在公式记忆性应用问题,随即调整后续课程,增加“不规则物体包装”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理解表面积计算的本质意义。
该模式创新性地将观察数据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整理典型错例开发“思维诊断卡”,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监控意识。例如针对表面积计算中常出现的面数遗漏问题,设计包含错误方案与正确方案的对比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差异自主归纳计算方法。同时建立教师反思日志制度,记录每次课堂观察中的生成性问题,为教学策略优化提供实证依据。实践表明,这种以问题解决为载体的观察反馈体系,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元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碧钦.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构建策略[J].《亚太教育》,2024年第10期139-142
[2] 王建栋.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研究[J].《学苑教育》,2024年第10期22-24
【本论文是天水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2024 年度课题《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TS[2024]GH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