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丝绸文创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于菲菲 马全亮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山东淄博 255033
[摘要]在文化强国战略深入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传承历史文脉、赋能产业升级、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引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淄博城市出圈,“丝绸”成为了一张亮眼的城市名片。2023年,周村区被授予“中国丝绸名城”称号,这又为丝绸文创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然而,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国内消费升级趋势显著的当下,淄博丝绸文创产业面临着研发设计能力滞后、品牌溢价能力薄弱、产业集群效应不足等现实挑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提出丝绸文创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旨在为淄博丝绸文创产业突破传统发展瓶颈、实现“文化价值-产业价值-市场价值”转化提供实践参考,助力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丝绸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
作者简介:
于菲菲(1982-),女,山东淄博人,中共淄博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及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全亮(1974-),男,山东济南历城人,淄博市教育信息化研究院经济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财税研究。
一、丝绸文创产业发展的核心优势
(一)历史底蕴深厚
据史料记载,周村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为齐国腹地的主要城邑,是齐国丝绸纺织生产基地和丝绸的重要集散地,到西汉时期,已成为丝绸之路丝绸的主要货源地。《史记》《汉书》都对当时齐国的丝绸产业和丝绸制品进行了详细描述。至明末清初,浆染、染纺已经是当地支柱行业。清代中叶,周村的丝绸印染业蓬勃兴起,成为闻名全国的丝绸加工基地和商贸重镇。1904年,周村与济南同时被辟为商埠后,丝绸纺织业更为兴盛,日产绸缎万余匹,销往国内各省及海外。1934年,境内已有丝麻工厂200余家、棉织厂25家、家庭手工丝织3000余家,周村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丝绸之乡”。
(二)产业链条完备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周村丝绸纺织产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家庭作坊向现代化企业转变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从原材料养殖、缫丝、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加工、饰品和文化艺术品,到各级各类批发零售市场配套齐全的丝绸纺织产业链,产品类别达到70余类、2万余个花色品种,其中出口产品达到50余类、近8000个花色品种,工业群体优势明显。特别是大染坊丝绸集团是全国唯一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企业,自2022年以来,先后参与起草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15项;凯利丝绸公司生产的“双宫绸”被誉为“山东绸”,成为唯一一个代表山东地域特点的丝绸品牌。
(三)产业基础稳固
周村区拥有全省唯一一所丝绸类高校——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每年培养大量的设计、生产、研发人才。同时,“大染坊”文化IP持续赋能,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技术与品牌基础。大染坊企业是单项冠军,主持或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众多国际名牌纷纷与企业合作。
二、丝绸文创产业发展的瓶颈短板
(一)研发设计能力薄弱
目前,淄博丝绸制品的设计主体主要还是生产企业自身,受企业规模、生产及市场开拓等因素影响,企业在研发设计方面投入的精力相对有限,加之企业多为老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转型重组而来,理念相对传统,符合当下潮流的创意相对不足。反观南方地区,专业设计公司非常多,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设计理念非常新颖,也更容易与国际潮流接轨、与年轻人心理契合。
(二)区域品牌影响力不足
尽管拥有“中国丝绸名城”区域品牌及大染坊、凯利丝绸等行业标杆企业,但市场认知度仍局限于行业内部。企业长期依赖贴牌加工,自有品牌“诺宝丝邦”等在消费者端知名度低,与苏杭丝绸、四大名绣等南方品牌相比,缺乏具有全国辐射力的领军品牌,品牌溢价能力薄弱。
(三)产业规模效应不足
2022年淄博丝绸纺织产业总产值仅34.62亿元,不足苏州吴江同期产值的3.5%,且80%以上企业为小微企业,规上企业仅 2 家。产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尚未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四)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凸显
作为全市主要集聚区的周村区丝绸相关企业共计184家,但生产型企业仅有大染坊、海润和凯利3家,其他企业多为个体工商户,主要从事丝绸产品零售。虽然形成了从缫丝、织造、印染、家纺制品、文化创意产品、服装服饰、国内外贸易的完整产业链,但主要集中在3家生产型企业,且企业自身均具备相对完整产业链,企业间缺少链内协同发展。
(五)产品附加值较低
产业以丝织品初加工产品为主,80%以上的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主要为水星家纺、罗莱家纺等企业提供原料,高附加值特别是有定价权的产品很少。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议价能力薄弱,“为他人做嫁衣”的产业现状亟待改变。
三、丝绸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
(一)强化企业主体培育与引进,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鉴于淄博丝绸文创产业加工型企业少、企业间缺少协作的问题,可以实施“内育外引”双轮驱动战略,全面提升链条内部黏合度。内生培育:引导大染坊等龙头企业实施“链主”战略,剥离低附加值环节,聚焦核心技术与终端产品研发;推动贸易型企业向“工贸一体”转型,建立“龙头企业+小微企业”协作网络,构建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生态。外引赋能:依托产业链优势,精准招引设计、营销、品牌运营等细分领域专精企业,补齐产业短板;对接国内外知名外贸机构与华裔商会,搭建海外市场拓展平台,拓宽丝绸文创产品出口渠道。
(二)实施价值链攀升工程,提升产业溢价能力
在研发设计环节,应立足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今社会的每一步潮流,深入研究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的全方位产品体系。一方面,依托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和1960创意产业园,积极开展丝绸文创大赛,由各类专家和知名企业作为评判,站在可推广、可量产等角度,筛选成功案例进行产业化生产、包装和营销。另一方面,从上海等时尚创意产业发展较成熟的城市,积极引入知名创意设计公司和团队,补充周村区创意设计方面的空白,加强与丝绸企业的合作,实现丝绸文创产品的系统开发、全面升级。在品牌打造环节,打造品牌矩阵。以“中国丝绸名城”为契机,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级体系;整合政府、企业、媒体资源,通过纪录片、综艺植入、城市伴手礼等多元形式,使之成为“山东好品”的主打产品,培育2-3个全国知名终端消费品牌,提升市场认可度、知晓率。
(三)深挖地域文化内涵,赋予产业文化灵魂
一是讲活丝绸历史IP。由史志、档案、文旅等部门单位牵头,深入挖掘周村丝绸产业发展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同时与各大丝绸企业、负责相关领域工作的老领导、老丝绸工人等深入交流沟通,系统挖掘周村丝绸的历史典故等,形成系统完善的周村丝绸文化体系。二是充分融合淄博地域文化。在淄博历史上,从太公建齐、春秋五霸、管鲍之交等典故,到世界足球发源地、中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等历史,有着非常多国内外知名的文化资源。可以在齐文化、鲁商文化、聊斋文化等具有影响力历史文化中,精选有代表意义的人物、故事等,融入到丝绸产品中,以丝绸输出淄博文化、以文化正名淄博丝绸。
(四)创新多元营销模式,打造产业流量矩阵
一是高端化赋能。苏绣的蜚声海内外,除了有其重要的历史美誉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批国内影响力很大的大师,造就了一大批珍品。建议结合丝绸博物馆的规划建设,配套建设一批高品质“大师工作室”,邀请全国知名的丝绸文化、丝绸技艺、时尚创意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入驻工作室,以此来提升促动周村丝绸文创产业地位和影响力。定期开展大师作品展、发展论坛、设计大赛、时尚走秀等活动,推动周村快速奠定丝绸名城、时尚之城的地位。二是年轻化破圈。引导区内企业特别是大染坊集团等龙头企业,开发盲盒、国潮快闪店等新业态,打造爱情、健康、女性消费等理念,触达Z世代消费群体。同时,借助淄博“流量城市”红利,联合本地 600 余家直播电商企业,开展“丝绸文创直播季”活动。三是场景化体验。在周村古商城、1960创意产业园打造“丝绸文化体验街区”,设置手工织造、纹样设计等互动场景,开发“丝绸主题研学游”线路,形成“参观-体验-消费”闭环。
(五)搭建“展销研游”一体化平台,激活市场消费潜力
一是打造展销平台。建设周村丝绸文创博览中心,集中展示全区企业产品,设立跨境电商选品中心,推动“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改造提升周村布匹城,规划丝绸文创专属街区,重塑“北方丝绸商贸重镇”形象。二是打造研学平台。依托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大染坊非遗工坊,开发“丝绸技艺传承”“文创设计实训”等研学课程,建设国家级丝绸文创研学基地。三是打造旅游平台。串联古商城、丝绸博物馆、工业旅游景点,设计“丝绸文化探秘之旅”精品线路,配套桑茶品鉴、丝绸主题民宿等业态,延长游客消费链条。四是打造产业协同平台。成立周村丝绸文创产业联盟,搭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形成“研发有平台、生产有协作、销售有渠道、体验有场景”的全生态发展格局。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康化,韩顺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22(2):123-138.
[2] 周村区人民政府.周村区“十四五”丝绸产业发展规划[Z]. 2021.
[3] 胡惠林.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学术月刊,2023,55 (4): 5-16.
[4]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丝绸产业发展报告(2023)[R].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3.
[5] 王婧,张晓明.传统手工业文创产品开发的文化基因提取与转化——以丝绸产业为例[J].艺术设计研究,2023(3):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