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分析
李明玥
新泰市羊流镇羊祜实验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教—学—评”一致性,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这一教学理念强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之间的协调统一,旨在通过精准设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采用科学评价方式,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评一致性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倡导“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教—学—评”一致性的作用
(一)促进教学目标的精准达成
“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之间的紧密关联。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设计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始终围绕目标展开。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设定具体的阅读技能目标(如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等),并围绕这些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当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保持一致时,教师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教—学—评”一致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探索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时,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从而增强阅读兴趣和动力。同时,科学的评价方式还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升阅读效果。
(三)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
“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这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教学改进,提升教学质量。在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教学支持。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策略
(一)精准设定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评”方向一致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设定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并确保这些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和评价环节。在教授《草房子》这篇课文时,教师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和优美句子。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性格,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课文中传递的纯真情感和美好品质,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这些目标设计了教学活动,如朗读比赛、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在评价环节,教师则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检查和小组讨论表现等方式,评估学生是否达成这些目标。
(二)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评”有机融合
教师应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确保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紧密衔接,形成有机整体。在教授《长城》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巧妙设计了教学流程。在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了长城的壮丽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雄伟与神秘,迅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讲授环节,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和视频资料,详细讲解了长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建筑特点,使学生获得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探究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探讨长城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而在评价环节,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检验学生的即时理解,观察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再通过作业检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多维度评估学生对长城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的理解,确保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评价方式的科学性。
(三)采用科学评价方式,确保“教—学—评”有效反馈
教师应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在教授《静夜思》这首诗时,教师采用了以下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朗读比赛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终结性评价:通过背诵和默写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反馈与指导: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注重个体差异,实现“教—学—评”个性化发展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教学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在教授《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时,分层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阅读水平较低的学生,重点要求他们掌握生字词和课文大意;对于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和人物形象。个性化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例如,对于阅读水平较低的学生,组织他们进行生字词听写和课文朗读比赛;对于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则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差异化评价方式: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估。对于阅读水平较低的学生,重点评价他们对生字词和课文大意的掌握情况;对于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则重点评价他们对课文内涵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以及表达能力。
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教—学—评”一致性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精准设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采用科学评价方式,我们能够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受益,我们应继续深化“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探索,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加科学、全面的视角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金兰.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J].嘉应文学,2025,(06):170-172.
[2]杨世成.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与路径[J].嘉应文学,2025,(06):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