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研究
李世鑫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课题来源:吉林省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开放课题
课题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想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必定离不开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势所趋,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意义、方法、路径和方法,为探索提升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思政课”建设;路径
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治国理念等,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高校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在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丰富思政课的文化底蕴,逐步增强思政课对青年学子的吸引力、感染力,进而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意义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育人理念、磅礴震撼的中国故事、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光是夯实教育强国的伟大目标,更是新时代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然需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可以深入挖掘其中育人的思想精髓和价值内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发挥并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涵、哲学思想、时代价值等育人资源,融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的课程模式的构建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三)“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趋势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学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可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思政课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原则
(一)坚持正确方向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确保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和价值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二)注重与时俱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丰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必须注重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思想实际,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时代精神和创新元素,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强化实践环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强化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一)挖掘文化育人资源,让课程视域“大”起来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阵地和资源,广泛搜集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文献和资料,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案例。同时,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释工作,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精髓和价值内涵,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让课程“活”起来
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和核心。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兴趣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采用专题研学、案例分析、小组领学等多种形式,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课程内容的发散性,引导学生从古典名著中、诗词歌赋中深入思考、讨论,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更需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课程氛围“活”起来
校园文化建设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讲座、书法绘画比赛、经典诵读活动等,让大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和管理,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师资队伍“红”起来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保障。教师不仅仅传递文化知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者、传递者。在实地教学中加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底蕴与人格境界。建立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他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使文化成为滋养师德师风、提升育人本领的重要源泉。
四、结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应该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和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之中,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同时,我们也应结合时代发展大势,挂架发展所需,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
[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6.
[4]孙来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8):65-76.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