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研究

作者

杨苗苗

山东工程技师学院

摘要:产教融合是破解技工院校思政课“知行脱节”的关键路径,将企业生产场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能有效推动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协同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载体。本文基于产教融合政策背景与职业教育改革需求,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产教融合;技工院校;思政教育

引言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中,产教融合已成为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核心路径。面对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的双重挑战,技工教育不仅要锻造学生的实操能力,更需培育其价值认同与社会责任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关键载体,肩负着理论阐释与实践引领的双重使命,思政教师可以利用该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实现价值塑造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为国家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一、产教融合政策背景与职业教育改革需求

产教融合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战略抓手,旨在破解传统教育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的困境。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进一步以立法形式确立其核心地位,标志着职业教育从“学校主导”向“产教协同”范式转型。当前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但传统职业教育存在课程内容滞后、实训资源匮乏、企业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导致毕业生技能结构与市场需求错配[1]。产教融合通过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机制,推动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共享实训基地、共育双师队伍,实现人才培养从“理论灌输”向“岗位导向”转变。政策层面,通过税收优惠、项目补贴、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等激励措施,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育过程,形成“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生态。这一改革不仅回应了制造业强国战略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需求,更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破解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策略

(一)对接产业人才需求,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定位

产教融合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需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重构教学目标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机统一。当前技工院校思政课普遍存在目标定位模糊、与产业实际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技工院校应建立校企协同调研机制,深入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特征。通过走访企业、行业专家访谈及毕业生跟踪调研,明确产业对员工思想政治素质的期待,如社会责任意识、职业道德规范、创新协作能力等,形成“产业需求能力矩阵”。将产业需求转化为可量化的教学目标,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可设置“乡村振兴政策解读与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分析”等模块,要求学生既能阐释理论,又能结合产业场景提出解决方案。校企联合制定实践评价标准,将职业素养考核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例如通过企业项目实操、社会调研报告等形式,评估学生对产业问题的分析能力与价值判断水平。只有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打破传统思政课“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才能使教学目标从“知识掌握”转向“能力应用”,确保学生既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能运用其分析产业实践中的问题[2]。

(二)企业导师进课堂,讲好产业里的中国故事

为深化产教融合,需打破传统思政课单一理论灌输模式,引入企业导师作为“产业翻译者”,将抽象政策转化为鲜活实践案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第二单元“经济建设”教学中,可设计“企业导师专题课堂”,围绕“新发展理念下的产业实践”主题,邀请国企改革先锋、民营企业家、行业专家等走进课堂,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政策,讲述产业一线的“中国故事”。例如,邀请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造业企业家,解析“去产能、调结构”过程中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邀请扶贫项目负责人,分享“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帮扶的实践路径。邀请数字经济领域专家,阐释“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如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通过真实案例与政策解读的双向互动,学生既能理解“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又能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践优势[3]。此外,可创新“情景模拟式教学”,由企业导师设置产业难题(如“碳中和目标下的企业转型路径”),引导学生运用“高质量发展”理论提出解决方案,实现政策认知向实践能力的转化。这一模式不仅增强了思政课的现实温度,更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培育扎根中国大地的职业使命感。

(三)结合专业参与农村产业帮扶,感悟“中国式现代化”内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技工院校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专业优势参与农村产业帮扶,深度体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内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第六单元“生态文明建设”为理论依托,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开展“绿色产业赋能”实践活动:农业类专业学生可协助当地设计生态种植方案,运用循环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环境工程学子可参与农村污水处理与垃圾分类项目,推动环保设施落地;经济与管理专业团队则协助村集体开发“生态+文旅”融合模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经济收益。此类实践需校企联动构建长效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与资源支持,政府给予政策保障,形成“理论认知-专业应用-产业实践”闭环。学生在帮扶中直观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逻辑,当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增长时,乡村既保留了自然风貌,又实现了共同富裕,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写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如农药污染治理、生态品牌打造),学生不仅强化了专业能力,更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千年大计”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环境治理,更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4]。

(四)兼顾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塑造,服务“技能报国”人才培养目标

进入新时期,思政教学应注重“技能训练+价值引领”育人模式。一方面,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价值元素嵌入专业实训环节,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前沿领域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技术伦理与职业使命。另一方面,依托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开发思政教学案例,通过参与技术研发、工艺改进等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悟“技能报国”的时代价值。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担任兼职导师,通过师徒传承、项目攻关等形式,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同步培育。改革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将创新成果的社会价值、团队协作精神等纳入考核指标,推动形成“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为制造强国战略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结语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势在必行。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为切入点,探索了产教融合与思政实践教学的融合路径,技工院校的思政教师需持续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强化校企合作深度,构建更具时代性、针对性的思政教育体系,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郭守科.中职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道理的实现路径——以中职统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2024(35):53-56

[2]梅鲁海."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体的交互共生和价值耦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29):5.

[3]周迪.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16):98-98.

[4]隋欣,李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4):1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