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赛艇运动员跨项选材的实施策略及选材后的培养路径探析

作者

胡邦国

六安市体育运动学校 安徽省六安市 237005

引言

随着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升,赛艇项目对高素质运动员的需求愈发迫切。传统的单一项目选材已难以满足快速组建高水平队伍的现实需求,跨项选材逐步成为优化运动员队伍结构、提升项目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奥运会等高水平赛事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通过科学实施跨项选材策略,有效挖掘其他项目潜力运动员转型赛艇,有助于缩短运动员成长周期、丰富后备人才储备、增强国际竞技竞争力。然而,跨项选材在实际执行中面临选材标准不明晰、训练体系不配套、心理适应和身体适应周期较长等诸多问题。如何制定科学的实施策略与高效的培养路径,成为当前我国赛艇项目跨项选材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系统梳理赛艇运动员跨项选材的理论依据、选材流程、标准设定及后续培养体系,为科学推进我国赛艇项目跨项选材提供有力支撑。

一、赛艇运动员跨项选材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背景

赛艇项目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有氧耐力、爆发力、协调性、技术感知和团队协作能力,且赛艇运动员体型特征较为突出。当前,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多元化发展,田径、自行车、皮划艇、游泳等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由于运动生涯瓶颈或项目转型需要,成为赛艇跨项选材的重点人群。跨项选材的理论基础在于运动员体能、机能、心理素质等“可迁移能力”的科学转化。现代运动生理学与人才测评理论认为,运动员的部分专项能力具备“可塑性”,尤其是心肺耐力、爆发力、核心力量等体能要素,可以通过科学训练实现较快适应和跨界转化。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具备坚韧意志和团队意识的运动员更易在新项目中获得突破。我国赛艇项目近年来通过跨项选材补充了大量优秀人才,在国际赛事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综上,跨项选材成为我国赛艇运动员培养体系升级的重要战略措施,对提高队伍竞争力和项目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赛艇运动员跨项选材的实施流程与关键环节

科学规范的跨项选材流程是保证选材质量的基础。赛艇运动员的跨项选材通常包括信息发布、报名初选、基础测评、专项能力测试、综合评价和录用转训等环节。首先,应明确选材目标,结合国家队和省市队实际需求制定选材人数、性别、年龄、专项来源等基本条件,通过多渠道广泛发布选材信息,吸引高潜力运动员参与。其次,在初选阶段,需对报名人员进行身体形态(身高、臂展、体重)、基础体能(耐力、爆发力、核心稳定)、运动经历、训练基础等初步筛查,淘汰明显不符合要求的人员。第三,专项能力测试环节是核心,包括划船测功仪测试、陆上模拟器专项训练、队列协作能力考核等,以全面评估运动员的转项适应能力。此后,综合评价阶段需结合体能数据、运动表现、心理素质和训练意愿,运用科学评分体系筛选优质对象。

三、赛艇运动员跨项选材标准与评价体系构建

制定科学合理的跨项选材标准是保证运动员顺利转项和后续成长的前提。赛艇跨项选材的标准包括形态学标准、生理机能标准、心理素质标准和专项适应性标准四个维度。形态学方面,要求运动员具备理想的身高、臂展和较强的肌肉发达度,一般男子身高在 185 厘米以上、女子在 175 厘米以上,臂展需大于身高 3 厘米以上,体脂率适中。生理机能标准则侧重于有氧耐力(如 12 分钟跑测试、最大摄氧量测定)、爆发力(卧推、深蹲、立定跳远等)、核心稳定(平板支撑、仰卧起坐等)

等基础体能数据。心理素质标准主要通过问卷、访谈和团队训练过程观察,评估运动员的抗压能力、目标感、合作精神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专项适应性标准则通过划船测功仪成绩(如 2000 米划船测试)、陆上划桨技术动作模拟、入水技术学习能力等专项考核。

四、赛艇运动员跨项选材后的培养路径与策略优化

跨项运动员入选后,科学的培养体系是其能力转化和技术提升的关键。首先,应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根据运动员原项目的体能结构和技术特点,分阶段推进专项技术适应、体能重塑和心理引导。第一阶段为适应期,侧重基础体能和技术动作入门,采用小负荷多频次的训练安排,强化赛艇专项核心力量、有氧能力及耐力训练,同时注重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第二阶段为专项提升期,聚焦划船技术、节奏控制、团队配合等核心要素,进行高强度专项训练,结合视频分析、数据回溯和教练面对面指导,逐步提升运动表现。第三阶段为竞赛准备期,模拟实战环境,强化技术动作稳定性和心理调适能力,通过队内竞赛、实地训练营等方式检验运动员综合水平。全过程中,应重视跨学科团队协作,体育科研、康复、营养、心理、教育等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制定精准化、科学化的培养方案。

五、跨项选材与培养体系优化的现实问题与发展建议

尽管跨项选材与培养在赛艇项目中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诸多现实挑战。第一,部分地区选材工作重数量轻质量,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造成资源浪费和人才流失。第二,跨项运动员在转型初期,易出现技术瓶颈、心理适应不良、运动损伤高发等现象,影响转项成效。第三,训练资源分配不均、教练队伍经验不足、运动医学和心理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制约了培养体系的完善。第四,社会和家庭对运动员跨项转型的认同度有待提高,影响运动员信心和稳定性。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完善政策顶层设计,建立多部门联动的跨项选材与培养协作机制,形成选拔、培训、保障、激励的全链条管理模式。二是加大跨学科科研投入,推广先进测评技术与训练模式,强化体能、技术、心理三维度协同培养。三是优化运动员转项保障机制,加强医疗、营养、心理支持和职业规划指导,提升运动员归属感与安全感。

结论

赛艇运动员跨项选材作为提升我国赛艇竞技水平的重要举措,必须依托科学的理论基础、严格的选材流程和多维度评价体系,配合系统化、个性化的后续培养路径,才能实现高质量的人才转化与能力提升。跨项选材与培养体系的持续优化,需要政策支持、科研创新和社会协同共同发力。随着体育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赛艇项目跨项选材与培养将进一步深化,为我国在国际赛场持续输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坚实保障,也为各类项目后备人才建设和运动员多元发展路径探索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 , 张鹏飞 . 赛艇项目跨项选材与培养体系优化研究[J]. 体育科技 ,2022,43(5):38-41.

[2] 吕晓燕 , 刘旭东 . 中国赛艇运动员跨项选材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1,11(8):72-75.

[3] 何敏 , 李华 . 赛艇运动员科学培养路径及能力转化机制探讨[J]. 体育学刊 ,2023,31(4):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