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保护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与实践路径
王威威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第三中学 邮编:131500
摘要: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策略,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将就地保护理念融入高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分析就地保护理念融入教学的可行性,从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及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渗透策略,并探讨具体实践路径,旨在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提升。
关键词:就地保护;高中生物教学;渗透策略;实践路径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就地保护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策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方式,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生物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授生物学知识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使命。将就地保护理念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提高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探讨就地保护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就地保护理念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材内容支撑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与就地保护相关的知识内容。例如,在必修模块中,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等内容,都为就地保护理念的渗透提供了理论基础。选修模块中的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等部分,也涉及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技术和方法。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将其与就地保护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就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课程标准要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社会责任要求学生能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地保护理念的渗透正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之一,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学生认知基础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也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渴望了解更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因此,将就地保护理念融入高中生物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就地保护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将就地保护理念有机融入到各个教学模块中。在讲解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入自然保护区的案例,分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在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时,重点强调就地保护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就地保护来维护生物多样性。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生态环境情况,补充相关的就地保护案例和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就地保护理念。
(二)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对就地保护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问题导向教学法中,教师抛出“为何建立自然保护区”“其对当地居民生活有何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与探索欲,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法里,学生分组完成“调查当地自然保护区现状及问题”“设计宣传方案”等任务,在分工协作中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深化对就地保护理念的理解[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模拟自然保护区规划管理、角色扮演生态保护志愿者等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增强情感体验与实践能力,使就地保护理念更深入人心。
(三)开展实践活动
开展实地考察、环保宣传与科研项目实践等系列活动,能有效助力学生理解就地保护理念。组织前往当地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保护区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期间邀请工作人员讲解指导,助其了解管理保护措施,深化对就地保护的认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涵盖制作宣传海报、举办主题演讲、社区宣传等形式,提升学生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向社会传播就地保护理念[2]。鼓励学生参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系统监测等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四)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就地保护理念的渗透情况纳入教学评价中。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包括学生对就地保护理念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方面[3]。评价方式可以采用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多种形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三、就地保护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课堂渗透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就地保护理念。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就地保护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在介绍生物进化时,结合自然保护区中物种的进化历程,让学生感受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保护的意义。
(二)专题讲座
邀请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介绍就地保护的最新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通过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就地保护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三)校园文化建设
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就地保护元素,如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栏、举办生物多样性摄影展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征文活动等。营造浓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就地保护理念的熏陶。
(四)家校合作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向家长宣传就地保护理念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环保志愿服务等,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四、结论
将就地保护理念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举措。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和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以及课堂渗透、专题讲座、校园文化建设、家校合作等实践路径,能够有效地将就地保护理念融入到高中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提高学生对就地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就地保护理念的渗透方法和实践路径,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同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占伟. 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教育的策略分析 [J]. 试题与研究, 2021, (21): 149-150.
[2]何丽珍. 生态环境保护与高中生物教学的融合 [J]. 知识窗(教师版), 2019, (12): 42.
[3]陈鑫婕,袁丽.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培养研究 [J]. 智力, 2024, (24): 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