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谷区生态林林下植被结构优化研究
迪丽拜尔·阿不都热西提
伊宁市英也尔镇人民政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 835007
摘要:河谷区生态林林下植被结构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与物种分层特征,其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关键意义。本文分析了植被结构的群落构成与空间格局,揭示了林分结构、地形条件及人为干扰对植被优化的制约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异化分区配置模型、林冠光环境调控体系及土壤基质人工修复策略,形成适用于河谷生态林植被结构优化的系统化方法框架。
关键词:河谷生态林;林下植被;结构优化;差异化配置;生态调控
引言:
为了实现生态和经济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国家相继实施了“长治”与“长防”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工程、封山育林、造林选种、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保护和修复政策及措施,使河谷区域森林覆盖率有所提升,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增强。但面对复杂的气候变化和高强度的人为干扰,区域生态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任重道远。林下植被作为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的基础层面,其结构配置仍显粗放,群落稳定性与生态适应性亟待系统评估与优化,迫切需要从微观格局出发,探寻适应河谷环境特征的植被结构重构路径。
一、河谷区生态林林下植被结构特征分析
在典型河谷区生态林中,林下植被结构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与物种分化特征。其群落组成受限于河谷地形的封闭性与微环境梯度变化,呈现出物种间强烈的资源分层利用格局。草本层普遍分布密集,优势种多为耐旱型短生命周期植物,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性;灌木层则表现出随林冠开度变化而异的斑块状分布,生态位交错明显。垂直结构上,林下层次间的生物量分配不均,易导致植被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在部分区域,灌草竞争加剧,致使功能性种群退化,群落稳定性下降。水平结构方面,部分样地呈现典型的“边缘效应”,外缘群落物种丰富度高于核心区,指示人为干扰与土壤扰动在群落结构塑造中的介入程度不可忽视。不同林龄阶段的生态林中,林下群落类型差异显著,早期恢复阶段以先锋物种主导,后期则趋于演替稳定,形成相对完整的层次结构。整体来看,当前河谷生态林下植被尚未达到理想的结构均衡状态,仍需依据具体地形与林分特征,开展精细化调控,以优化生态功能配置。
二、河谷区生态林林下植被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林分结构对植被空间格局的调控制约
河谷区生态林的林下植被结构高度依赖林分自身的空间属性。郁闭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光照透过率,而这一变量直接影响草灌层的物种构成与生物量积累。过高的郁闭度导致林下光环境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促使阴生物种占据主导,抑制早期演替群落的建立,造成群落层次单一。相反,林分稀疏区域易出现优势草本快速扩展的现象,扰乱灌草层的功能平衡。林龄异质性亦不容忽视,早期人工林下群落发育尚浅,种间互作尚未稳定,限制了群落结构的完整演替。林分构型作为基础性调控因素,在植被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地形与水热条件对生态适宜性的约束
河谷区特有的地貌形态造成坡向、坡度及高程差异显著,水分与热量在微地形间的分布呈现高度碎片化。南向阳坡因受热充分,蒸散强烈,植被易干旱退化;北向阴坡湿度积聚,林下层适生种类相对丰富,但种群密度调控难度较大。斜坡位差对表层土壤侵蚀强度具有直接影响,进而决定根系系统的分布深度与物种定居能力。地形与气候因素共同作用于植被空间异质性的形成过程,对植物配置的生态适应性提出严苛要求。
(三)人为活动的隐性干扰机制
在人类利用频繁的河谷生态林中,林下植被配置受限于管理模式与利用行为的持续干扰。林下药材栽培、间种作物及不规范放牧行为改变了原生种群的更新动态,诱发群落退化和功能性缺失。一些经济导向型种植行为强化了地表扰动,促使外来入侵种快速扩展,导致本地物种竞争力削弱。机械化作业压实土壤结构,使得地下根际生态系统遭受长时效冲击,进而影响植被垂直分布的完整性。人类活动因素虽具隐性特征,但对群落结构稳定性的破坏往往具有累积性与不可逆性,亟需制度化干预手段以构建生态可控边界。
三、河谷区生态林林下植被结构优化路径
(一)差异化分区植被配置模型构建
在河谷区生态林下,统一植被配置方式易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下降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失衡。应根据坡位、林分密度、土壤质地及水热分布等微地形因素,划定功能分区,并构建差异化配置模型。高海拔干热地段,宜选用耐旱深根型植物与固氮型豆科草本组合,以增强土壤结构稳定性及水分保持能力;而在阴湿低洼区域,则应优先配置耐阴中性灌木与覆盖度高的阔叶草本,构建垂直复层系统,提升生物量蓄积效率。可采用“基点-带状-斑块”三级配置方式:以主林种为基点,配置稳定核心物种;在水平带状布局中引入不同功能类型的草本植物,形成分区调控;在群落边缘构建小尺度斑块群,增加系统异质性。此类空间多维度构建方法,可有效重构林下微生境,强化种间正互作,降低竞争排他性。
(二)林冠结构调控与光分布优化联动机制
林冠结构作为影响林下植被光环境的核心因素,应通过科学干预提升其生态调节能力。针对河谷区普遍存在的林冠过度闭合问题,应开展阶段性间伐作业,并结合季节性透光测定,精准设定单位面积内的留养密度与树冠重叠比例。间伐原则应以不破坏群落结构整体性为前提,实施“选间-定点-渐次”干预模式。建议布设光环境感应设备,对不同时段、不同坡向的林下光照进行数据采集,并根据光量子通量密度曲线动态调整林冠密度分布。部分区域可引入光缝诱导植被配置策略,即利用林冠间自然形成的光缝优势,定向配置对光反应灵敏度高的草本或药用植物,以激发其生理活性与生态位占据能力。此路径可在稳定群落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植物资源的最优分层利用。
(三)人工辅助恢复与土壤基质再构体系
林下植被优化不能脱离地下生态基础,应同步推进人工恢复与土壤重构双向工程。在植被配置前期,采用生态织物铺设、微地形整理与生物炭施入等措施,重建表层土壤结构,提高水分保持与养分交换能力。对于退化严重区域,建议实施以土壤团粒结构改良为主的“微扰动-生物改良”模式,先通过浅层扰动打破板结,再引入根系发达且促团粒形成能力强的先锋种群,如苜蓿、马蔺等,稳定微生态循环系统。恢复过程中可配套微灌系统,保障关键时期水分供给,特别在初植阶段,维持土壤湿度稳定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在林下可设立动态监测样带,实时追踪土壤呼吸速率、有机质变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构建多维反馈机制,有助于评估结构调整后的生态响应效能,持续优化林下植物配置方案,最终形成可调、可控、可持续的植被结构优化闭环机制。
四、结语
本文明确指出河谷区生态林林下植被结构的优化,应立足于差异化分区模型构建、林冠光环境精准调控与土壤基质人工恢复再造三大途径,实现植被结构和生态功能的协同提升。鉴于河谷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未来需进一步拓展动态监测范围,集成遥感技术与长期实验数据,完善植被配置模式和生态调控的预测精度,以期实现生态效益与环境稳定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永玉,欧朝蓉,邓志华.加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思考[J].社会主义论坛,2023(10):34-35.
[2]子桂才,李庆华,赵丽芳,等.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广西林业科学,2023,52(1):141-145.
[3]暴入超,武英豪.湟水河谷生态林建设必要性及建设规模研究[C]//中国水利学会,西安理工大学.2024中国水利学术大会论文集(第五分册).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4:40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