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积极补偿”为核心的园本课程构建与实施
戴小露
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昌幼儿园
摘要:近年来,融合教育理念的推进对幼儿园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统一的教育环境中满足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差异化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园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融合教育理念为指导,立足实践,提出以“积极补偿课程”为核心的园本课程框架,旨在通过课程目标、内容及嵌入式支持等策略的优化,支持两类儿童的双向协同发展。
关键词:积极补偿;融合教育;课程建设;审议实施;
一、课程构建目标
(一)课程框架目标:完成积极补偿“生活、运动、游戏、学习”四类课程(简称“生、运、游、学”)的框架设计与案例开发,具体包括:
1.生活课程:以生活自理与社会适应为核心,通过值日生任务等情境化活动,支持特殊儿童适应常态生活。
2.游戏课程:利用分层设计,普通儿童侧重创意拓展,特殊儿童强化基础能力(如手部精细动作)。
3.运动课程:通过动态分组调整难度,普通儿童挑战竞赛,特殊儿童进行协调训练。
4.学习课程:在晨圈活动与集体学习中嵌入个别化目标(如数物对应实操)。
(二)实践深化目标:落实主题计划、周日计划及电子备课的系统化实施,形成“主题设计—周度分解—每日微调”的闭环管理体系。
二、课程框架设计与实施路径
基于生活、运动、游戏、学习四类课程的分层设计逻辑,明确每类课程的功能与实施内容。
课程类型 实施内容 推进措施
1. 积极补偿生活课程 生活自理:如穿脱衣物、用餐规范、安全常识
社会适应:规则意识、集体归属感 创设生活情境化任务(如“今天我值日”),通过同伴互助、教师示范支持能力发展。
2. 积极补偿游戏课程 表现性游戏(角色扮演、建构)
探索性游戏(科学探究、自然观察)
欣赏性游戏(音乐、美术) 采用“分层游戏设计”,普通儿童侧重创意拓展,特殊儿童聚焦基础能力强化(如手部精细动作)。
3. 积极补偿运动课程 大肌肉运动:平衡木、攀爬、球类
小肌肉运动:串珠、拼插、涂鸦 设计“动态分组”,根据儿童能力调整运动难度(如普通儿童挑战竞赛,特殊儿童强化协调训练)。
4. 积极补偿学习课程 晨圈活动(社交语言、情绪表达)
集体学习(领域核心经验补偿性支持) 在生成活动中嵌入个别化学习目标(如数学活动中增加特殊儿童数物对应实操环节)。
三、课程审议机制与动态优化策略
(一)三级审议链条模式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主题计划—周日计划—电子备课”为三级审议链条,结合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差异化需求,逐步推进课程的精细化设计与调整。
1.主题计划: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核心要求,结合园所实际与儿童发展评估数据,确定学期主题的总体目标与框架。例如,在“我们的社区”主题中,既涵盖普通儿童的社会认知拓展,又融入特殊儿童的规则意识培养目标。
2.周日计划:将主题目标分解为周日目标,通过集体研讨分析两类儿童的具体需求差异,动态调整活动内容。如,在生活课程中增设“值日生轮岗”环节时,普通儿童需承担任务分配与协调角色,而特殊儿童则通过简化步骤(如整理固定区域的物品)逐步提升自理能力。
3.电子备课:教师需针对每日活动设计具体的支持策略,如在集体学习活动中嵌入视觉提示卡、调整语言指令复杂度等,确保教学策略既能满足普通儿童的深度学习需求,又能为特殊儿童提供可操作的阶梯式引导。
这一链条式审议模式,通过层层细化目标与策略,实现课程目标的动态优化与资源的精准适配。
(二)嵌入式融合策略
在主题活动开展中,“积极补偿课程”的策略支持深度嵌入日常教育场景,以促进两类儿童在自然情境中的互动与能力互补,体现双向融合教育“尊重差异,共享发展”的核心价值。
1.集体活动:是社交语言训练的重要契机,更成为特殊儿童社会适应的关键支持场景。通过设计“情绪卡片分享”“同伴互助问候”等环节,引导特殊儿童在模仿与互动中学习情绪表达,同时普通儿童在担任“小助手”角色时,进一步强化同理心与领导力。
2.户外运动:通过差异化任务设计实现能力补偿,如平衡木活动中,普通儿童需完成障碍竞速挑战以提升反应速度,而特殊儿童则在教师辅助下进行单脚站立、手眼协调等基础训练,逐步突破动作发展瓶颈。
3.区域游戏:前两个策略可以迁移至艺术创作、科学探索等领域,如艺术表达时,特殊儿童使用粗柄画笔涂鸦,普通儿童尝试复杂构图和创造,实现能力互补。
四、课程推进规划与成果凝练
课程实施的推进步骤以“理论学习—实践探索—成果凝练”为逻辑主线,分阶段、分重点落实“积极补偿”理念的落地转化。
(一)第一阶段——理论学习
以教师能力提升与资源整合为核心,通过专题研修、案例复盘与模板修订,夯实课程实施基础。我园全体教师开展持续性的“积极补偿课程”专题学习,内容涵盖融合教育理论、补偿性策略设计及差异化教学工具应用。如,我们利用节假日开展线上的《学前融合教育游戏支持策略学习》、线下的优秀融合教育案例视频分享。同时,课程领导小组牵头整合园内外资源,梳理现有主题活动案例、特殊儿童发展评估报告及支持工具库(如多感官教具、分层游戏材料包),并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修订主题计划模板。修订后的模板增设“补偿目标”与“支持策略”专栏,教师在制定主题目标时同步标注两类儿童的差异化发展重点。
(二)第二阶段——实践探索
聚焦课程审议的系统化实施与策略深化,形成“周周有反思、月月有成果”的动态优化机制。每周五固定开展班级课程审议,结合当周活动实施效果与儿童行为观察记录,调整下周周日计划。例如将“值日生轮岗”拆解为“整理—擦拭—分发”三阶段,并由普通儿童担任“小导师”示范,降低难度并促进协作。每月末提交“生、运、游、学”典型案例(含设计文本、观察视频及反思),课程小组从目标适切性、策略有效性、儿童参与度三维度分析,优秀案例纳入资源库推广。电子备课系统嵌入“补偿策略标注”功能,教师标注特殊儿童支持要点(如分步骤图示),确保干预精准性。通过周调整、月沉淀与策略标注,形成“实践—反思—优化”闭环,既适配儿童需求,又为双向融合教育积累经验。
(三)第三阶段——成果凝练
我园着力于成果的系统化整理与经验辐射,构建“积极补偿课程资源包”。课程案例汇编小组按“生活、运动、游戏、学习”四类课程精选典型案例,每类5例,覆盖多元场景。例如,运动课程收录“动态分组”教案(如平衡木分层任务)及动作发展对比视频;生活课程通过“值日生流程图”“互助记录表”等工具可视化能力提升路径。主题计划、周日计划及电子备课模板经优化后形成标准化格式,如主题计划标注“普通儿童拓展目标”与“特殊儿童补偿目标”对应关系,周日计划明确“双轨支持策略”。资源包整合教案、视频、工具及模板,通过园所平台共享,并作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交流材料,为其他幼儿园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本,助力经验辐射与协同发展。
整个推进过程以“理论—实践—成果”闭环为核心,通过分层研训、动态审议与资源沉淀,确保“积极补偿”理念从顶层设计到日常实践的贯通,为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协同发展提供可持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