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闫文波
福建省漳浦立人学校 363200
摘要:“大思政课”强调思政教育需突破传统课堂边界,融入社会大课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中政治课作为思政教育主阵地,其教学模式创新需紧密围绕“大思政课”理念,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回应新时代育人需求。对此,本文针对当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大思政课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思政课;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大思政课”理念应运而生,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高中政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思政课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逐渐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教学模式成为提升高中政治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一、当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部分高中政治教师仍然秉持传统的教学理念,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
高中政治教材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枯燥,缺乏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导致学生对政治课程缺乏认同感和学习热情,难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削弱了政治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仍然以讲授法为主,虽然讲授法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但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讨论法、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较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不佳。
二、大思政课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大思政育人观
教师需突破传统知识传授思维,将“大思政”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认识到高中政治课不仅是知识课堂,更是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阵地,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其思想动态与成长需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例如,在教授高中政治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教师不再局限于理论讲解,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创设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我眼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活动,设定具体可行的任务,将班级同学划分为5个小组,明确要求各小组从经济、文化、生态等三个维度,收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资料。学生们根据探究任务积极行动,第一小组走访当地的老企业家,用采访记录的形式了解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起步时,政府如何通过政策扶持,帮助企业引进技术、拓展市场的历程;第二小组登录当地政府网站,查阅改革开放初期至现在的城市规划材料,对比不同时期的城区地图,归纳出家乡四十多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第三小组则深入乡村田野,实地拍摄农田从传统耕作到机械化种植的场景,采访农户了解土地流转政策带来的收益变化。第四小组拜访民间剪纸艺人、非遗传承人,了解传统手工艺在政府文化保护政策下重焕生机的过程;第五小组聚焦生态领域,了解本地环境监测平台,探究污水处理厂运作原理和对生态的积极作用。在课堂展示环节,各小组通过PPT、照片或短视频等形式,用详实的数据、生动的图片和故事,讲述家乡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实现脱贫致富、生态改善。例如,有小组展示了家乡四十多年前的老房子和现在的三层小楼并存的照片,通过前后十分明显的对比,直观呈现人民生活的变化成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结合学生展示中提到的教育资源改善、就业机会增多等现象,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实现了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塑造的融合。
(二)整合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和生活性
教师应结合社会热点、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打破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更鲜活、更具吸引力,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例如,在讲解《政治与法治》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内容时,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引入当地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的实例。课前,他组织学生到社区实地观察选举流程,采访选民和工作人员,了解选举的组织、投票、计票等环节。课堂上,教师以社区选举为案例,详细讲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运行机制,引导学生分析选举过程中体现的民主原则和法治精神。同时,他还将语文的调查报告撰写、历史上基层治理模式的演变与本知识点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和多学科融合学习,不仅深入理解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和意义,还提高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政治知识就在身边。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需摆脱单一讲授模式,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对政治知识的理解,提升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授《哲学与文化》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知识点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他先展示了“精准扶贫”这一典型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不同地区贫困原因的特殊性,以及国家扶贫政策如何在普遍原则指导下因地制宜实施。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发现不同地区在产业发展、地理环境、人口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国家根据这些特点制定了特色种植养殖、生态旅游、易地搬迁等针对性扶贫措施。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接着,他又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分析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如学习时间分配、学科优势与劣势等,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哲学原理,还学会了用辩证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堂学习氛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思政课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要求的必然选择。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渠斐."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中国军转民,2024(16):111-113.
[2]鲁洋.例析思政课课堂教学创新的有效实施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2):59-61.
[3]张川海.大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堂创新实践策略[J].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