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N"同伴互助模式的学前双向融合实践研究
吴星
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昌幼儿园
【摘要】本研究以一名孤独症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法探索“1+N”同伴互助模式在融合教育环境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干预,发现该模式有效改善了特殊儿童的课堂参与度和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促进了普通儿童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发展。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化的同伴支持策略能够显著提升融合教育质量,为构建包容性教育环境提供了实践范例。
【关键词】融合教育;同伴互助;孤独症幼儿;社会性发展;
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我国特殊教育正经历从“物理融合”向“社会性融合”的转型升级(邓猛等,2019)。同伴互助(Peer Support)作为有效的社会支持策略,在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本研究聚焦于一名孤独症幼儿,以其为典型个案,深入探索“1+N”同伴互助模式在真实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成效,期望能为融合教育的实践工作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
同伴互助,即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普通幼儿以同伴身份,为有特殊需求的幼儿给予支持与帮助的创新教育形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西西(化名),是一名患有孤独症的幼儿。她初入幼儿园时,种种表现便凸显出与其他孩子的不同。她沉默寡言,对于他人释放的交流信号毫无回应;拒绝参与小朋友们的游戏,常常独自在教室里无目的地“游荡”;甚至会从双层床上往下跳,四处乱跑,连自己的教室都难以找到;一旦愿望未能满足,便会大喊大叫,严重扰乱了班级正常的一日活动秩序,初期需要家长陪读。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自然教育场景中,边实践边研究,不断调整干预策略。通过连续三天的观察记录自由活动时西西与同伴距离及社交发起响应率等数据,对30名普通幼儿进行基线测评了解其对自闭症认知情况,并通过期末评估报告数据对比,分析“1+N”同伴互助模式的干预效果。
二、“1+N”同伴互助模式实施过程
西西入园初期行为表现与普通幼儿差异显著,严重影响班级秩序。而家长陪读过程中,奶奶的过度保护和代偿性辅助,进一步剥夺了西西的成长机会,我们通过连续三天的观察记录发现:自由活动时西西与同伴保持2米以上距离的概率达91%,社交发起响应率为零。
我们对30名普通幼儿进行基线测评:仅32%能正确描述自闭症特征,65%认为"西西发脾气是不乖"。因此我们依据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和纽曼融合教育研究,制定“1+N”同伴互助模式干预策略并开展“星星伙伴计划”。
1.认知重构阶段:通过绘本《不可思议的朋友》开展同理心教育,引导普通幼儿正确认识自闭症,比如当看到书中主角因鞭炮声崩溃时,男孩图图突然举手:“应该给他戴隔音耳罩!就像我游泳用的耳塞。”孩子们用稚嫩的语言解构恐惧:“西西的耳朵里住着敏感小精灵”“她不是故意抢玩具,是手有自己的想法。”
2.技能储备阶段:在戏剧课上,幼儿扮演“小导师”演练支持技巧,如何用平板沟通板辅助表达,怎样识别过度刺激的前兆,甚至发明出“彩虹呼吸法”——深吸气时想象吞咽红色云朵,呼气时吐出蓝色雨丝。这些具象化的情绪调节策略,后来成为班级共同语言。
3.系统建构阶段:启动“1+N”动态支持系统,每位孩子都有专属的《守护者手册》,记录着西西的感官偏好(喜欢深压觉、抗拒尖锐声响)、沟通方式(指向替代语言)和强化物清单(彩虹贴纸、旋转风车)。晨会上,孩子们轮流认领不同时段的支持角色,教师则化身"隐形导演",在关键时刻提供脚本提示。
三、实施效果
(一)西西的显著进步
1.社交互动能力显著增强
在实施“1+N”同伴互助模式后,西西的社交行为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区域游戏环节,西西从最初的无目的游走、甚至推倒他人积木的破坏性行为,逐渐转变为能够主动将积木推到同伴手边,表现出初步的合作意识。午餐环节的变化尤为明显:从完全依赖奶奶喂饭,到能够颤巍巍地自己舀饭,并在全班小朋友的鼓励性鼓掌中体验到成就感。晨圈活动中,西西从最初的抗拒、游离,到能够主动参与并模仿同伴的动作,甚至在某些环节表现出愉悦的微笑。象征性游戏的发展也令人欣喜,如在娃娃家游戏中,西西开始给玩偶“盖毛毯”,这种假想游戏的出现标志着其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
量化数据支持:通过为期3个月的观察记录,西西的社会性互动频次从最初的日均0.3次大幅提升至7.8次(p<0.01),互动质量也从单向接受发展为双向交流。
2.情绪调节能力明显改善
情绪问题是孤独症儿童融入集体的主要障碍之一。在春游活动中,西西因安全带的束缚感而出现剧烈情绪反应,但在同伴的歌声安抚下,她仅用4分钟就恢复了平静,而此前类似情境的情绪爆发平均持续22分钟。这一变化印证了情绪共调节理论——同伴作为外部调节者,能有效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情绪调节策略。
3.生活自理能力提升:
通过同伴的示范和鼓励,西西的生活技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活自理项目达成率从17%跃升至89%,如能独立完成入园流程,包括放好水壶、用手势向晨检老师问好、主动帮摔倒同伴捡起蜡笔等。
(二)普通幼儿的协同成长
普通幼儿在参与同伴支持过程中也得到成长。如浩浩创下连续观察23分钟的纪录,其注意力持续时间超过同龄常模;苗苗发明的“情绪天气预报”系统(用太阳/乌云图标表达情绪状态)被全班采纳;图图化身“规则翻译官”,用儿童语言解释教室规范。期末评估显示,普通幼儿共情能力测评平均分提升82%,冲突自主化解率增长4倍,部分幼儿在家主动照顾弟弟妹妹。
(三)教育生态重构
教师角色从“权威干预者”转变为“环境设计师”,教室布置融入视觉支架、流程提示卡、隔音帐篷等“隐形支持”设计;家长课堂革新,从灌输干预知识转变为分享焦虑、演绎冲突场景,促进教育共同体共振。
本研究中“1+N”同伴互助模式在提升孤独症幼儿社会性发展和普通幼儿综合素质方面成效显著。尽管西西毕业后可能面临新挑战,但此模式为融合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例。未来融合教育应继续关注特殊儿童个体差异,不断优化同伴支持策略,营造更具包容性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融合教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邓猛, 景时. 融合教育理论反思与本土化探索[J]. 中国特殊教育, 2019(3):3-9.
[2] 教育部. 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1-2025年)[Z]. 2021.
[3] 苏雪云. 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