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背景下幼儿园田园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顾俊
昆山市周庄龙亭幼儿园 215325
摘要: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蕴含着丰富的生产智慧、民俗风情和生态理念。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幼儿对农耕文化的认知逐渐模糊。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将农耕文化融入田园课程,不仅有助于幼儿了解自然、体验劳动、传承传统文化,还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实践学习场景,促进幼儿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多方面发展。开展农耕文化背景下幼儿园田园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对丰富幼儿园课程体系、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耕文化;幼儿;田园课程;实践
本论文聚焦农耕文化背景下幼儿园田园课程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分析农耕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结合幼儿园教育特点,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探讨田园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策略。通过实际案例阐述课程实施效果,旨在为幼儿园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田园课程提供参考,促进幼儿在农耕文化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推动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农耕文化在幼儿园田园课程中的价值
(一)文化传承价值
农耕文化承载着祖辈的生活智慧和精神内涵。通过田园课程,幼儿能够接触到传统农具、节气习俗、农耕技艺等文化元素,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成为农耕文化的小小传承者,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育教学价值
农耕活动涵盖了植物生长、动物饲养、自然观察等多方面内容,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田园课程中,幼儿可以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简单的数学测量(如测量植物高度)、记录统计(如记录植物生长天数)等知识,促进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品德培养价值
农耕劳动需要耐心、细心和坚持,幼儿参与田园课程中的种植、浇水、除草等活动,能够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培养热爱劳动、珍惜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品德,同时在团队合作的农耕任务中提升人际交往和协作能力[1]。
二、农耕文化背景下幼儿园田园课程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课程目标
引导幼儿认识常见的农作物、农具,了解农耕的基本流程和节气与农事的关系,感知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例如,让幼儿知道水稻、小麦的生长周期,认识锄头、镰刀等传统农具的用途。通过参与田园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幼儿能够独立完成播种、浇水等简单农事操作,用绘画、文字等方式记录植物生长变化,尝试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病虫害等问题。激发幼儿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幼儿尊重劳动、热爱自然、珍惜成果的情感态度,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构建课程内容
将农耕知识融入课程,如讲解种子的发芽条件、农作物的灌溉方法等;设计农耕技能实践活动,包括翻土、播种、施肥、收获等,让幼儿亲身体验农耕过程。例如,在春季开展“播种希望”活动,幼儿在教师指导下播种蔬菜种子,学习覆土、浇水等技能。设置自然观察环节,引导幼儿观察田园中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和生态现象。如观察蚂蚁搬家、蚯蚓松土,探究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等,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对自然的观察力。结合农耕文化开展艺术活动,如让幼儿用泥土制作农具模型,根据农耕场景进行绘画创作,学唱与农耕相关的民谣儿歌等,提升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加深对农耕文化的理解。组织田园生活体验活动,如举办“田园美食节”,幼儿参与采摘、制作农产品美食;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模拟农贸市场交易等,让幼儿在实践中了解田园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三)创新课程实施方法
以农耕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例如,围绕“种植一片小菜园” 项目,幼儿分组讨论种植计划、选择种子、规划种植区域,在种植过程中持续观察、记录和照料,最后收获成果并分享经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将农耕元素融入游戏,设计趣味游戏活动。如“运粮小能手”游戏,幼儿用独轮车运送“粮食”(沙包),锻炼平衡能力和肢体协调性;“农具拼图”游戏,让幼儿认识农具的同时提升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游戏化教学,激发幼儿参与课程的兴趣。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邀请家长参与田园课程活动。如组织亲子农耕活动,家长和幼儿一起种植农作物、制作传统农具;鼓励家长分享自己的农耕生活经验,丰富课程资源,同时增进亲子关系,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教师从认知、技能、情感等维度对幼儿进行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田园活动中的表现、作品成果、活动参与度等,了解幼儿对农耕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技能的提升程度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例如,观察幼儿在收获活动中的合作表现,评价其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幼儿的观察记录册,评估其科学探究能力。对课程的目标达成情况、内容适宜性、实施方法有效性等进行评价。通过教师反思、同行评议、家长反馈等方式收集信息,分析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方案,确保课程质量。关注幼儿对农耕文化的传承情况,评估幼儿是否形成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例如,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会主动传播农耕知识,是否表现出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喜爱和尊重,从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2]。
三、实践案例分析
我们幼儿园日常开展“小小农场主”田园课程,在园内开辟种植区域,幼儿以班级为单位认领种植地块。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参与了从翻土、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在种植黄瓜时,幼儿遇到了藤蔓攀爬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最终用竹竿搭建架子解决了问题。收获季节,幼儿将采摘的黄瓜制作成凉拌菜,在“田园美食分享会”上与同伴品尝。通过该课程,幼儿不仅掌握了种植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农耕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农耕文化背景下幼儿园田园课程的实践,为幼儿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课程视角和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明确目标、构建内容、创新实施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农耕文化的传承。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课程资源开发不足、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未来,应进一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资源,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课程体系,推动农耕文化与幼儿园田园课程的深度融合,为幼儿创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让农耕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秦丽辉.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农耕文明气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4(4):4.
[2]肖亮琼.农耕文化在田园城市中的景观表达[J].居舍, 2022(32):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