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网络“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作者

赖秀桢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1300

关键字:网络“泛娱乐化”;大学生;价值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 然而 , 近年来 ,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 泛娱乐化 " 现象在商业资本的加持、网络自媒体的助推和个体社会心理的催化下愈演愈烈 , 并不可避免地对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和思维意识的产生了负面影响 , 值得高度重视。基于此 , 本文将研究网络 " 泛娱乐化 "的内涵及表现 , 深刻揭示其对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 , 并提出抵制网络“泛娱乐化”给大学生不良影响的措施 , 以提升新时期大学生的正确思想认识。

一、网络“泛娱乐化”的内涵及表现

网络 " 泛娱乐化 " 是在资本的助推下 , 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社会现象。其以网络为载体 , 一般通过空洞浅薄的内容及戏剧化的滥情表演来呈现、演绎各种本不应被娱乐化的信息 , 以此来吸引公众关注 , 达到传播某种非主流思想或实现“流量变现”的目的。其主要表现如下:

( 一) 传播内容多元化、庸俗化

从传统的娱乐节目到各种火爆的软新闻、搞笑笑话、游戏生活 , 到目前流行的网络直播、恶搞视频 ,“泛娱乐化”呈现的“把戏”越来越多。其大部分内容是空洞和肤浅的 , 缺乏深刻、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思维元素 , 有些内容甚至是无羁、粗俗、庸俗的 , 以恶俗的方式来迎合满足观众的感官需求 , 更甚者以混淆历史、戏仿经典、歪曲科学为代价 , 通过“娱乐”外壳进行包装 , 以此推动各种社会现象、娱乐方式和新型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二) 传播载体多样化

在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资本逐利的强劲动力下 , 新兴传播媒介不断产生、迭代。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和其他通信载体外 , 论坛、小红书、微信、微博、抖音、快手、豆瓣等新媒体产品已经成为“泛娱乐化”的主要载体。

( 三) 传播的广泛性

网络“泛娱乐化”传播的广泛性包括参与者的广泛性和传播面的广泛性。近年来 , 由于大数据分析技术与网络的蓬勃发展 ,“泛娱乐化”的潮流也开始蔓延到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不论是严肃的政治问题或是普通的日常生活, 它都能够通过娱乐的方式呈现, 而且参与者数量多, 传播速度快, 影响广泛。

二、网络“泛娱乐化”对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 - ) 弱化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认同

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认同 , 是指他们理解并认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价值观 , 并用这些主流价值观武装起来 , 内化于心 , 外化于行。“在能够轻易获取 信息的情况下,人们更加容易接受简短快捷、支离破碎而又能使精神愉悦的内容”[2],这使主流意识形态 出现“失语、失声,甚至失踪”的情况。[3] 许多大众传媒因过度追求经济利润 ,漠视社会权益 , 或无心而有意地进行错误的价值导向宣传 , 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在传播中不断蔓延。部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认同逐渐弱化 , 使部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认知容易发生偏差 ,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主流思想认同危机。

( 二) 引发大学生审美取向庸俗化

在“泛娱乐化”中, 娱乐往往超越了它的工具属性, 入侵到了人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甚至成为部分人的生活的价值。一方面, 有些主播想要“一夜成名”、“月入百万”, 在直播过程中奉承“吸引眼球就是吸引金钱”的错误观点 , 不惜开展低俗、媚俗、恶俗的直播活动。另一方面 , 有些网上观众们出于虚荣心和好奇心 , 在直播间网络平台上搜奇猎艳 , 以“打赏”和“奖励”的形式和主播交流 , 进而进一步激励主播在直播间开展低俗表演。直播与互动所产生的各种符号和感官冲击 , 产生了虚拟的沸腾声和噪音 , 让真实世界后退 , 并直接导致了虚假的娱乐狂欢。这些虚假的狂欢活动也使越来越多缺乏批评能力和审美理性的观众投入其中 , 使得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美学水平日益低下 , 对美、丑的界限认知也日益模糊,审美观念不知不觉趋于庸俗化。

( 三) 催生大学生价值虚无主义

一方面 , 在互联网搭建的“伪语境”中 , 娱乐动机和草根阶层的耦合使得娱乐成为一种补偿性情绪体验 , 逐渐走向低俗、平庸 , 并由此生产出大量无关的碎片化语料 , 而失去话语语境的信息内容最终会诱导公众认知趋向异化娱乐 ,推动更多“道德滑坡”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在当前由互联网所构成的精神世界中 , 原本的中国大众社会文化已经被玩乐所腐蚀。正如西方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说:“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4]。部分网民对民族艺术和英雄人物的戏谑 , 借“无厘头”、“荒诞化”的网络恶搞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公共政治的导向作用。最终导致在“泛娱乐化”的虚假繁华中 , 公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是非观念、价值取向、政治认同趋于扭曲、异化 , 而大众媒体也因社会责任的让步, 最终沦为只有“点击率”、“转发率”的娱乐工具。

( 四) 引发大学生的消费主义

网络“泛娱乐化”实质上蕴含着消费主义。在网络新媒体技术发展下 , 娱乐逐渐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娱乐服务资本的特点使互联网内容更易于被有图谋的创作主体所使用 , 裹挟着各种非主流文化 , 在互联网上大肆蔓延。青少年作为娱乐文化的生产者与消费者 , 长期沉溺于网上直播、网络祈愿、网游、粉丝崇拜、粉丝文化、狂欢文化中的消费行为 , 产生精神虚无主义、思想迟钝、精神迷失、思想淡漠、信仰动摇 , 并逐渐在生活豪侈中失去了主动性和理智感。部分青少年长期沉溺于泛娱乐化庸俗性文化中的情感激情和精神奢靡中 , 沉浸在不劳而获、放松惬意的精神颓废感中 , 崇尚所谓“猎奇”型的低级庸俗文化 ,逐渐放弃了高尚的思想信仰 , 也抛弃了对崇高价值和审美的向往 , 逐渐迷失于低俗、物欲的文化烟土当中。

三、抵制网络“泛娱乐化”给大学生不良影响的措施

( - )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奠定思想根基

网络“泛娱乐化”披着“娱乐至上”的外衣扭曲大学生价值观 , 弱化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知。在这种情形下 , 大学生必须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 ,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 , 认清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实质 , 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信念。一方面 ,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5]。这就需要老师讲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 并善于用实际生动的事例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 , 使学生真实地感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 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方法处理社会实际问题。另外 ,大学生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最有效方式 , 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在思想上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理想 , 努力做到“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 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 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6]

( 二) 强化网络生态治理,营造良好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是“泛娱乐文化”存在与传播的场域 , 若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认同作用 , 必须净化网络空间。一方面 , 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制度 , 完善政府监管机制。国家针对网络“泛娱乐化”现象 , 治理网络生态环境 , 引导娱乐产业健康发展制定相关制度。比如 2020 年实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对一些网络乱象进行整顿;2021 年实施网络“清朗行动”, 主要是整治网络文娱乱象。另外 , 要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 以严格的监管机制和有力的惩罚措施更好地管理网络空间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 , 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在大资本利益的推动下 , 大量互联网泛娱乐文化内容通过一批批的新兴平台 ( 如微博、微信、抖音等 ) 肆意输出 , 极大的改变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内容的理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这些新型网络平台的监管 , 对其内容进行监测 ,有效拦截色情、暴力、庸俗化等不良信息, 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网络环境。

(三)提升大学生个人素养,增强信息辨别能力

随着互联网新兴媒介科技的迅速发展 , 大量的资讯散落于网络空间当中 ,提高大学生个人素质能够有效抵御网络“泛娱乐化”的不良信息的冲击 , 帮助他们提高资讯甄别意识, 积极培养良好的理想信念。

1. 加强自我学习 , 提高辨识能力。大学生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泛娱乐化的本质属性及其潜在危害 , 在思想上提高对网络泛娱乐化思潮渗透的警惕性。同时 , 要加强对网络媒介等相关领域理论知识学习 , 熟悉相关的法律制度 , 掌握正确的认知、评估和辨识方法。

2. 增强在实际生活中勇于抵制网络媒体不良行为的意识。在网络空间中发现违背法律法规、损坏人民利益的媒体平台或者媒介内容 , 果断进行投诉举报。另外 , 由于大学生既是互联网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和接收者 , 也就必须做到识别负面信号 , 不传递虚假信息 , 切实做到把行为内化于心 , 把精神外化于行。这不仅增强了中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 还能引导大学生辨别并抵制网络“泛娱乐化”现象, 坚定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N].人民日报,2014 -0 5 - 0 5 ( 2 ) .

[2] 尼古拉斯·卡尔著,刘纯毅译.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M],中信出版社,2010.

[3] 付安玲、张耀灿:大数据助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及提升路径 [J]. 马克思主义研究 , 2016 (05),105 - 112.

[4] [ 美 ] 尼尔·波兹曼 . 娱乐至死 [ M ]. 章艳, 译 . 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5

[5] 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4(2).

[6] 习近平 . 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 ,2019-0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