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药品质调控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与方法探讨

作者

康红太

天祝藏族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甘肃天祝  733299

随着全球对天然药物需求的增长,中药资源开发强度持续攀升,导致野生资源锐减、栽培药材品质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凸显。近年来,部分野生药材因过度采挖濒临灭绝,栽培药材因连作障碍导致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实现中药品质的精准调控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中医药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与品质调控的复杂性

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其品质调控与资源保护的特殊性。中药材的再生能力受种群数量、繁殖特性及环境条件的共同制约。例如,多年生草本药材的生长周期长达数年,需通过科学采收与人工培育维持种群稳定性,然而,当前资源开发中普遍存在“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导致野生种质资源持续减少。

此外,中药资源的生态关联性进一步加剧了品质调控的难度。许多药材依赖共生微生物或特定生态系统完成生命周期,其品质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的制约。例如,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关系是其生长的关键,而森林退化将直接导致蜜环菌种群减少,进而影响天麻的品质与产量,这种生态依赖性要求资源保护必须从单一物种保护转向生态系统维护,以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2. 中药品质调控的技术路径

中药品质调控的核心在于实现有效成分的精准积累与稳定表达,故而,遗传改良是提升品质的基础,通过种质资源评价与分子育种技术,可筛选出高含量活性成分的优良品种,例如,利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控制有效成分合成的关键基因,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可加速优质种质的选育进程[2]。

环境调控是品质形成的外源驱动力,需结合药材的生态需求优化栽培条件。光照、温度、水分等因素影响药材活性成分的合成。例如,适度干旱胁迫可诱导人参皂苷的积累,而高温高湿环境则易导致药材霉变与成分降解。因此,需建立基于环境响应的动态调控体系,通过设施农业技术实现光照、温湿度的精准控制。

生产管理是品质保障的关键环节,需通过标准化栽培与规范化加工提升药材质量。栽培技术的标准化包括土壤改良、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等多个方面。例如,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与生物防治技术,可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降低药材的重金属与农药残留。加工技术的规范化则涉及采收时机、干燥方法、炮制工艺等关键节点。例如,适时采收可确保活性成分的峰值积累,而低温干燥技术可避免热敏性成分的降解[3]。

3.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体系

种质资源保护是可持续利用的重中之重,需建立覆盖野生资源与栽培品种的种质库体系。野生种质资源是中药材遗传多样性的载体,其保护需结合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策略。例如,在药材原产地划定核心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干扰;同时,通过种子库与离体保存技术保存珍稀物种的遗传材料,栽培品种的种质保护则需关注品种退化与遗传侵蚀问题,通过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与种子认证制度,确保优良种质的持续供应。

政策法规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保障,需构建覆盖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与市场流通的全链条监管体系。立法保护是资源保护的基础,需明确资源权属、采收规范与法律责任,通过制定中药资源保护法,限制珍稀药材的出口配额,打击非法采挖与走私行为,同时,需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与质量追溯制度,推行中药材二维码追溯系统,实现从田间到药房的全过程监管此外,还应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企业与农户参与资源保护,例如,对采用生态种植技术的药农给予生态补偿,对开展资源保护研究的企业提供研发资助[4]。

4. 中药品质调控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协同机制

中药品质调控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并非孤立目标,而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资源保护为品质调控提供物质基础,而品质提升可降低资源开发压力,二者协同发展是中医药产业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

将生态保护纳入中药产业发展规划,需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生态优先的战略定位,将生态保护目标纳入产业考核体系,建立涵盖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生态修复等维度的绿色发展指标,推动地方政府与企业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向兼顾生态效益的转型。

产业规划的生态化还需强化生态红线意识,严控资源开发强度。制定中药材采收限额制度,依据资源再生能力设定年度采收配额,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推行野生药材采挖许可证制度,明确采收工具、时间与区域规范,减少对野生种群的破坏。此外,协同发展还需关注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全球性问题,需通过国际组织与多边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与技术交流。例如,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的资源保护行动,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合作,同时,需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全球对中药资源价值的认知,为资源保护争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5]。

结语

中药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既是中医药文化代际传承的使命,也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未来,需以全球视野审视中药资源问题,推动中医药产业在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品质提升,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肖莹 , 邱实 , 陈瑞兵 , 等 . 中药品质调控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与方法探讨 [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38(1):8-17.

[2] 华桦 , 李青苗 , 方清茂 , 等 . 基于 DPSIR 模型的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发展前瞻 [J]. 中国中药杂志 ,2024,49(24):6574-6583.

[3] 韦永诚. 关于中药材种质资源建设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6):5-8.

[4] 段金廒 , 郭盛 , 宿树兰 , 等 . 中药资源化学学科引领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的创新与实践 [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40(10):1114-1122.

[5] 王雨华 , 裴盛基 , 许建初 .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实践与建议 [J]. 资源科学 ,2002,24(4):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