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教学模式探索
赖燕云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丰盛实验小学
引言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议题。统编版教材强调语言积累与思维训练并重,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基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内外阅读之间仍存在明显脱节现象,影响了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三年级作为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亟需探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策略,构建以教材为依托、课外为延伸的整体阅读模式,从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与学生阅读素养。
一、课内外阅读脱节的表现与教学困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不畅已成为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问题。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内阅读多以教材文本为核心,强调字词掌握、句段理解以及基本写作方法的训练,而课外阅读则往往被视作拓展性任务,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效引导。这种割裂状态导致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迁移到自主阅读中,降低了阅读的整体效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课内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课外阅读作为课堂延伸的重要性,造成二者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部分教师对课外读物的选择标准模糊,未能结合课程目标与学生认知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推荐,使得课外阅读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辅助作用。
与此同时,教学评价体系也存在重课内、轻课外的倾向。多数学校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课外阅读成果缺乏科学的反馈机制,导致学生缺乏持续阅读的动力。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紧凑,教师难以抽出专门时间用于课外阅读指导,即便有布置课外阅读任务,也多为机械性的阅读打卡或简单的复述练习,未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阅读兴趣。
另外,家庭阅读环境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重视不够,缺乏陪伴与引导,进一步加剧了课内外阅读之间的断裂。从教学设计层面看,目前很多教师尚未形成明确的课内外阅读整合意识,教学内容与课外阅读材料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教师在备课时较少考虑如何通过课外读物拓展课堂知识,也未构建起有效的阅读指导路径,致使学生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文本时缺乏迁移能力。
二、基于统编教材的阅读衔接策略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语言积累与思维发展的结合,为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基础支撑。教材选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涵盖叙事、说明、诗歌等多种文本类型,具有较强的延展性与拓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与课外读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围绕单元主题、文体特征及语言表达方式,构建以课内阅读为核心、课外阅读为延伸的整体阅读框架。通过设定明确的阅读目标和任务导向,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够自觉关联课堂所学,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
教学过程中,应强化阅读方法的统一指导,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阅读策略体系。课内阅读强调精读训练,注重文本结构分析、关键词句理解与情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应侧重泛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广泛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拓展视野。两者之间可以通过阅读技巧的递进式训练形成有效对接,如由课堂中的段落分析延伸至整本书的结构把握,由课文主旨提炼过渡到对整部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素养。阅读任务的设计应体现层次性和连贯性,避免课内外割裂。教师可依据教材单元主题推荐相关主题读物,使学生在完成课内学习后,能够自然过渡到同类或延伸性文本的阅读中。借助问题驱动、任务清单等方式增强阅读的目的性,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比较与归纳,提升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通过系统化的策略设计,逐步构建起以统编教材为依托的课内外阅读衔接机制,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优化与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在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科学规划阅读任务的内容与形式。任务设计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包括基础性的信息提取类任务,也涵盖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活动,形成具有梯度的阅读训练体系。
三、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衔接实践探索
在当前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实施背景下,三年级作为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其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实践应更加注重系统性与实效性。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识字阅读向理解阅读过渡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学实践中应围绕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方法的掌握以及阅读习惯的养成,构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衔接路径。
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依托,拓展阅读广度和深度。教师需依据课文内容和单元主题,精选与之相匹配的课外读物,使学生在学习课内文本的同时,自然延伸至相关题材或体裁的阅读材料。这种拓展不是简单的篇目叠加,而是通过主题、情感、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内在关联,形成阅读内容上的有机融合,从而增强学生的整体语感和文学素养。在阅读方法上,应强调策略的迁移与应用。课内阅读中所训练的抓关键词句、理清结构层次、归纳段落大意等技能,应在课外阅读中得到持续强化。
教师可通过设计任务清单、阅读导引单等方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提升信息筛选、逻辑推理和批判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进行批注、摘录和复述,逐步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方式。阅读活动的设计应体现多样性与持续性。除了常规的阅读任务外,还可开展阅读分享、朗读展示、角色演绎等活动,增强阅读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结语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衔接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关键环节。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结合统编教材的内容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阅读衔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教学策略、丰富阅读资源、创新评价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的深度阅读。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课程整合与家校协同,推动阅读教学向系统化、常态化发展,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3, 43(12): 65-68.
[2] 陈立群.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 中小学教材教学 , 2022, 41(9): 45-49.
[3] 黄志勇 .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J]. 语文建设 ,2021, 39(6): 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