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铜版画创作中的情绪表达

作者

陈明霞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铜版画作为一种古老且深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以其细腻的刻画和独特的印刷效果,广泛应用于情感与思想的表达。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铜版画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艺术家内心情绪的外在呈现。铜版画的艺术形式,尤其是其技法、符号建构和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成为情绪表达的重要载体。因此,理解铜版画创作中的情绪表达机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这一艺术形式的认知,也能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启示。本文将从三个维度探讨铜版画创作中的情绪表达:其一,铜版画的技法特质如何助力情感的细腻传达;其二,符号建构如何成为情绪表达的工具;其三,创作心理如何在作品中体现情绪的动机与效果。

一、技法特质:情绪表达的艺术媒介

铜版画创作是艺术家与金属媒介的物理对抗。铜版画的技法是其情绪表达的基础,艺术家的情感往往通过精细的刻画和印刷过程展现出来。雕刻工具在铜版表面施加的压力痕迹,成为情感强度的直接映射。铜版画的蚀刻、干刻等技法使得艺术家可以通过细腻的线条表现不同的情感层次。干刻技法能产生粗糙而富有力量感的线条,而蚀刻技法则能通过控制酸液的侵蚀时间和深度,创造出不同层次的线条与明暗效果实现图像生成,其不可控性恰似情感的流变特质。艺术家利用这些技法,可以准确地传达愤怒、压抑、忧伤等复杂情感。激烈的刻画线条能表现出强烈的愤怒或不安,而柔和的渐变线条则可能表现出细腻的忧伤与柔情。

铜版画的另一大特性是其在印刷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墨色效果。铜版画的多层印刷特性构建了独特的时空叙事结构。在多版套色技法中,创作者通过局部擦版与分层套印,使油墨渗透形成色彩渐变,模拟情感记忆的层积效应。这种技法特性在美柔汀技法中达到极致。艺术家需用摇点刀在铜版上摇出数百万个凹点,再通过刮擦提亮画面,数百小时的体力投入使作品成为情感持久性的物质见证。铜版画中美柔汀技法的运用是通过纵横交错的底纹建构,将工匠精神转化为东方美学的情感载体。

在一切的视觉观感因素中,色彩在情绪语言的表达上是最直观的,一个作品能否让观者轻松的感知内在的情绪是通过艺术家在创作时对色彩的主观把控,而色彩在一定的环 境中能给人不同的心理暗示和不同的情绪体验。在铜版画的印刷过程中,墨水填充凹陷的部分,而表面的擦拭与印刷压力则决定了最终作品的深浅、光影效果。这些细微的差别能够影响作品的情感强度。例如,深色调的印刷作品常常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而浅色调的作品则显得轻盈、宁静。艺术家通过控制这些印刷细节,能够有效地表达不同情感状态。

二、符号建构:情绪的具象化

在铜版画创作中,符号建构成为情绪表达的工具,艺术家通过细致的线条、纹理、空间感、对比色彩、象征符号等元素,巧妙地构建出情绪的图像。通过这些符号的运用,铜版画不仅仅是在视觉层面上呈现情感,更是在深层次上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使作品超越了物理图像,成为情绪的载体。这种符号的创造性使用使铜版画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情绪表达工具,能够传达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铜版画中的符号建构往往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可以在观者的视觉认知中引发情绪反应。它们既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铜版画不仅仅是技法的表现,它还通过符号的构建将情感具象化。

符号建构是铜版画创作中的重要机制之一,它不仅帮助艺术家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还赋予了作品更为丰富的象征意义。铜版画中的符号不仅仅是直观的图像,它们通常带有文化、情感甚至哲理的层面,具有深刻的象征性。例如,树木、山川、动物等自然符号在铜版画中经常作为情绪表达的载体。树木的根系可能象征着生命的坚韧,而它的枯萎则可能代表失落与死亡。山川的巍峨可能表达着永恒的力量,而湖泊的波澜则可能是内心的动荡与焦虑。这些符号不仅在视觉上增强了作品的表达力,也通过其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触动观众的情感共鸣。

铜版画作品中的符号建构往往是反复出现的主题。艺术家通过对同一符号或主题的不断变换与重复,逐步加深情绪的表达。例如,某些符号如空旷的道路或破碎的建筑物,可能在作品中反复出现,每一次重复都会加深情绪的表现与观者的情感体验。符号的象征性使得观众能够通过不同的文化理解与情感经验与作品产生深刻的联系。这种符号的解读不仅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也帮助艺术家在作品中传递自己对世界的情感态度。

三、创作心理:情绪的内在驱动

铜版画的创作不仅是外部技术和符号的应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也是情绪表达的关键。艺术家的情绪动机、情感需求以及内心冲突,常常

通过铜版画的创作过程得到显现。

铜版画作为一种手工艺术形式,要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付出极大的精力与专注。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往往将自己的情感与内心的冲突融入到作品之中。创作铜版画本身可能是一种情感释放的途径,通过对铜板的刻画与雕刻,艺术家能够直观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焦虑、孤独或喜悦。这种过程本身就是情绪表达的一部分。

相较于绘画的直接性,铜版画需经历 " 刻版 - 腐蚀 - 印刷 " 的多重转换,这种延迟效应迫使艺术家对原始情感进行理性重构。铜版画制作过程中身体劳作的宣泄功能是情绪的内在驱动。铜版画制作的高度身体介入性,使其成为情感能量转化的物理通道。

在铜版画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往往会经历反复推敲与修改,这一过程本身也是情感反思与情绪调节的过程。艺术家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会与作品建立深刻的情感连接,这使得作品最终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也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深度体现。每一次的修正与再创作,都会进一步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和情感的强度。

铜版画作为一种“不可逆”的艺术创作形式,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可随意修改版面,这种创作方式与艺术家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关系。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这种限制使得情感得以直接、强烈地表现出来。每一笔刻画、每一处印刷,都是艺术家情感的沉淀和表达。因此,铜版画的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呈现,更是艺术家情感宣泄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结语

铜版画作为一种精细且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通过其独特的技法特质、符号建构以及创作心理的互动,为情绪表达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空间。在铜版画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通过精湛的技法将情感内化并具象化,再通过符号与隐喻的构建,使得情绪得以传递。而创作中的心理活动则为情绪的表达提供了动力与深度。铜版画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它更是情感与心理世界的载体,能深刻反映出创作者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 汪晓曙:《绘画创作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2] 李英睿 . 当代版画艺术的情感构形及人文关怀 [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作者简介:陈明霞,女,汉族,2001 年2 月出生于湖南邵阳,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版画语言表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