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峡谷区大跨连续刚构桥合拢段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杨博
云南云兰高速公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怒江兰坪 671400
前言
该 项 目 是 连 接 滇 西 北 与 藏 区 的 重 要 交 通 纽 带, 其 主 跨( 8 3 m+ 1 5 0 m+ 8 3 m )连续刚构大桥横跨金沙江河谷,桥面距谷底高差达1 8 0 m ,海拔
。桥址区属典型高原峡谷地貌,昼夜温差可达2 0 % ,年均风速 4 . 5 m / s ,瞬时风速最高达 10 级。作为桥梁施工的关键环节,合拢段施工质量直接决定成桥后的结构受力性能与使用寿命,开展针对性技术研究对保障工程安全、推动高原桥梁建设技术进步具有重要工程价值。
一、工程概况与环境特征
(一)桥梁结构设计
大桥主桥为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全长 3 1 6 m ,箱梁采用单箱单室截面,根部梁高 9 . 0 m ,跨中梁高 3 . 5 m ,梁高按 1.8 次抛物线渐变,腹板厚度从 8 0 c m (根部)减至 4 5 c m (跨中)。主墩为双肢薄壁空心墩,丽江岸墩高 5 8 m ,香格里拉岸墩高 6 2 m ,基础采用 Φ 2 . 2 m 钻孔灌注桩群桩基础。桥面宽度 2 4 . 5 m ,设计时速 8 0 k m / h ,荷载等级为公路 - Ⅰ 级。
(二)高原峡谷环境特性
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 1 2 % ,极端高温 3 2 % 、低温 - 8 % ,昼夜温差≥15℃天数占全年 6 0 % ;河谷狭管效应显著,瞬时最大风速达 2 4 . 5 m / s (9级风),对结构稳定性影响突出。
二、合拢段施工关键技术创新
(一) 高原气候适应性力学分析
1、 温度与风荷载耦合效应
利用 Midas Civil 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模拟显示:日间太阳辐射导致箱梁顶板与底板温差达 1 2 % ,悬臂端因温度梯度上挠
;夜间温度骤降时,混凝土收缩引发的拉应力可达 1.5MPa,接近 C55 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的 6 0 % 。9 级风作用下,悬臂端横向振幅达 1 5 m m ,可能导致合拢段定位偏差超限,同时对临时锁定装置产生额外剪切力,威胁结构临时稳定性。
2、 体系转换优化设计
结合高原昼夜温差规律,采用 “边跨低温锁定 + 中跨动态合拢” 施工顺序:边跨合拢选择凌晨 5:00—7:00 低温时段(温度
,风速 ⩽ 3 级),利用临时支架快速锁定,减少温度变形对结构初始应力的影响;中跨合拢时施加 600kN 顶推力(较常规设计增加 20 % ),抵消强风引起的横向位移,确保合拢段在 “零应力” 状态下完成体系转换。
(二) 边跨合拢段施工工艺
1、 陡坡轻量化支架技术
针对 65° 陡坡地形,研发 “锚杆框架 + 贝雷梁” 组合支架:基础采用Φ 32 自进式锚杆(长度 6 m ,间距 1 . 2 m× 1 . 2 m ),深入稳定基岩形成整体受力框架,减少土石方开挖 70 % ,最大限度保护原生植被;支架主梁采用贝雷梁(间距 9 0 c m ),次梁为 I12 工字钢,上铺 5 c m 厚木板,总重量较传统型钢支架减轻 45 % ,可拆卸周转适应山区运输。预压试验采用砂袋分级加载至 1.2 倍设计荷载,消除非弹性变形 8 m m ,保留 2 m m 弹性预拱度,确保支架刚度满足施工精度要求。
2、 高原抗裂混凝土施工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采用 P.O 42.5R 早强水泥,掺加 2 0 % 硅灰提高密实度, 8 % 聚丙烯纤维抑制早期收缩,坍落度控制在 1 6 0 ± 2 0 m m 。施工中控制骨料遮阳降温、拌合水加冰,入模温度稳定在 1 0-1 4 % ;养护采用 “土工布覆盖 + 养护剂喷涂 + 薄膜密封” 三层工艺,周期延长至 21 天,有效应对高原干燥气候下的水分流失与紫外线辐射。
(三) 中跨合拢段关键技术
1、 抗风型临时锁定装置
研发 “钢支撑 + 斜拉索” 组合锁定体系:钢支撑采用 Q355B 矩形钢管(截面
),长度根据实时监测的悬臂端间距动态调整(精度 ± 1 m m ),两端与箱梁预埋件通过高强螺栓连接;两侧各设置 4 组Φ 15.2 钢绞线(张拉应力 1300MPa),与钢支撑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经风洞试验验证可抵御 10 级强风荷载。锁定前持续监测温度与风速,当温差 ⩽ 2 % 、风速 ⩽ 3 级时,30 分钟内完成装置安装,确保结构在稳定环境下实现刚性连接。
2、 动态温控合拢工艺
建立 “气象预报 + 实时监测” 双控机制:提前 3 天筛选温度
、风速 ⩽ 3 级的合拢窗口,遇强风预警时对悬臂端临时锚固并覆盖保温罩;在合拢段混凝土内埋设振弦式温度传感器(间距 5m),浇筑过程中每 30 分钟采集数据,温差超 18℃时启动循环液氮降温系统,将温差控制在 15℃以内。采用 C55 微膨胀混凝土(膨胀剂掺量 8 % ),分层浇筑厚度⩽ 3 0 c m ,振捣避开预应力管道,确保密实度与收缩补偿效果。
三、智能化监测与生态保护措施
(一) 多维度监测体系
地基监测:徕卡 TS60 全站仪(配备温度气压补偿模块)监测线形,每节段设置 3 个监测点,合拢前加密至 1 次 / 小时,数据自动同步至云端平台;
物联监测:光纤光栅应变计布置于箱梁关键截面,实时采集应力数据,超过设计值 8 0 % 时自动预警,响应时间 ⩽ 3 分钟,为施工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二) 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
废水循环利用:设置三级沉淀池,施工废水经沉淀、过滤后回用至混凝土养护及场地洒水,回用率达 8 5 % ,避免污染金沙江水系;
噪声与扬尘控制:采用液压破碎锤替代爆破作业,夜间噪声 ⩽ 55dB ;拌合站配备脉冲式布袋除尘器,施工现场定时洒水降尘,确保 PM2.5 浓度达标。
四、工程实施效果与创新价值
(一) 关键指标达成
施工精度:中跨合拢段高程差 1 . 8 m m 、轴线偏差 1 . 2 m m ,均优于《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 1 0 m m ),桥面平整度 σ=0 . 7 m m ,达高速公路优质工程标准。
结构性能:静载试验中跨跨中挠度 1 7 m m (理论值 2 2 m m ),应力校验系数 0.83 ;动载试验基频 4 . 3 H z ,与有限元计算值吻合,结构整体性良好。
(二) 技术创新点
动态温控系统:首次将液氮降温技术应用于高原桥梁,温差控制精度提升至
,有效抑制温度裂缝;
生态化工艺:锚杆框架支架减少 7 0 % 土石方开挖,废水回用与植被恢复实现工程与环境协调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高原峡谷区连续刚构桥合拢段施工需构建 “抗风设计 + 温控施工 + 智能监测 + 生态保护” 综合技术体系,核心在于应对极端气候、复杂地形与生态约束。抗风型锁定装置与动态温控工艺是保障精度与安全的关键,智能化监测为施工控制提供数据支撑,生态友好技术实现工程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未来展望
建议进一步研究高原强紫外线与温差耦合对结构的长期影响,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在施工仿真中的应用,以及超高性能混凝土在合拢段的工程实践,推动山区桥梁建设向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20.
[2] 贾艳敏,等。高原地区大跨度桥梁施工关键技术 [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21.
[3] 李英海,等。峡谷区桥梁抗风设计理论与实践 [J]. 中国公路学报,2022,35(5):18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