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探索
杨新陶
沈师二校教育集团洪湖校区 辽宁省沈阳市 110141
引言
现代教学法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让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情境教学法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1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1.1 符合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育人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要围绕核心素养育人,确定课程总目标,体现语文学科在学生价值观、品格、关键能力培养方面的独特价值。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要能贴合学生兴趣需求,彰显语文学科育人特色,让学生在直观情境中表达运用,促进学生对语言高品质积累。情境教学法的落实还为学生学习体验提供了有利路径,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有效参与,真正将语言实践、语文活动、任务导向有效衔接在一起,让学生获得真实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深入理解,对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有效把握,在日积月累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独特审美体验形成。
1.2 有效彰显文本独特育人价值
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顺应时代需要,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也与语文学科本身特点相融合。情境本身是形象的、直观的同时也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会产生一些独特的感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可以实现德育、美育、智育的有机结合,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将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有效传递。依托情境教学法的落实,让优秀思想在学生中间流动,实现以情动人,让学生走进语文,积极审美。给予学生学习探索的空间,打开语文学习的新视角,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感受语言世界的色彩斑斓。
2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探索
2.1 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认识的基本规律。有些课文中涉及一些物体,由于年代久远,或者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常见,使得他们认识起来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利用实物演示情境,让学生去直观地感知实物,不仅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实物演示既可以由教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实物演示情境中,教师要注意全面考虑演示的背景,力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或者想象。
例如,教学《孔乙己》一课时,讲到孔乙己常常来到鲁镇的小酒馆咸亨酒店“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大钱是清朝咸丰年间所铸造的劣质铜铁货币,由于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很少见到,因此,教师可以准备几枚硬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由大钱的历史引出《孔乙己》的写作背景。教师还可以用硬币演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孔乙己拮据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的心理,由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2 音乐渲染情境
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主要是通过节奏、曲调等来表达情感、反映生活。动人的音乐能够给倾听者以美的享受,也能够营造出一定的氛围意境。音乐可以使文字更加优美,使语文更加“浪漫”,因此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特点用音乐来渲染情境,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感受文本内容、理解人物形象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内涵。需要注意的是,用音乐渲染情境,应注意选择的音乐旋律要与课文的内容、基调和意境相符,在基调欢快的文章中,教师在选择音乐时就可以选择内容愉悦、节奏轻快的乐曲;而在基调消沉或者哀伤的文章中,教师就要选择舒缓或者低沉的乐曲。用音乐渲染情境,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如多媒体播放,也可以是教师演奏或者清唱,还可以是学生表演,这些都能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用音乐导入,给学生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和安塞腰鼓带给人们的震撼。又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水浒传》电视剧的主题曲《好汉歌》,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歌词描绘了侠肝义胆、豪气冲天的梁山好汉的形象,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鲁智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疾恶如仇、除暴安良”的人物形象。
2.3 比较阅读,思维拓展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还应重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实现学生的思维拓展。为此,教师在创建情境的基础上需引导学生进行跨文本的比较阅读,挑选单元内有内在联系但主题或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的文本,让学生深入体验每篇文章的独特风格。接下来,教师可组织学生对这些文本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它们在主题、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为强化学生对内容的深度理解,比较阅读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的表面特征,还要关注文本所传达的深层意义和价值观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讨论或设置特定思考任务的方式,激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每篇文章的独立意义,还要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形成丰富而立体的知识结构,促进更高层次的认知发展和思维力提升。在《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这两篇散文的共性与差异,如它们都描写了与自然相关的情感体验,但各自的风格、情感深度和表达手法有所不同。为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对这两篇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通过不同的文学手法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学生可以通过探讨文章中的情感表达、语言风格、描写技巧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这两篇文章在描述自然景观时的语言选择和情感色彩的不同:《紫藤萝瀑布》中对紫藤萝的描写更加细腻和深情,而《一棵小桃树》则通过简洁生动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童年时期对自然的纯真感受。通过这种比较,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描写手法和语言风格来表达对自然美和生命的不同感悟的,从而实现思维拓展,提升理解和分析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积极的探索和体验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全面而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与此同时,情境教学法还能丰富语文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增强他们的阅读体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婷.读写联动:在单元整合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3(Z2):110-111.
[2]张连敬,董文华.大单元理念下初中小说单元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9):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