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工程造价控制

作者

张凯悦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而设计阶段作为项目建设的起始和关键环节,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高达 7 5 % 以上。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在满足建筑功能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往往被忽视,导致后期施工阶段出现成本超支、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加强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工程造价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

1.1 提前把控成本

在设计阶段,通过对建筑方案、结构形式、材料选用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和优化,能够提前确定工程的大致造价范围。这为建设单位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提供了依据,有助于避免盲目投资和资金浪费,使项目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1.2 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的工程造价控制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和材料设备,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1.3 降低后期风险

如果在设计阶段未能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可能会导致施工过程中频繁出现设计变更,从而引发成本增加、工期延误等问题。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可以减少设计变更的可能性,降低后期施工风险,确保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顺利进行。

2 影响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2.1 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基础。不同的设计方案在建筑布局、结构形式、功能分区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造价。例如,过于追求建筑外观的独特性而采用复杂的结构形式,可能会增加材料用量和施工难度,从而提高工程造价。

2.2 设计标准

设计标准的高低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和功能要求。如果设计标准过高,超过了项目的实际需求,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反之,如果设计标准过低,可能会影响工程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增加后期的维护成本。因此,确定合理的设计标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2.3 设计人员素质

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成本意识对工程造价控制有着重要影响。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设计人员能够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和技术措施,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而缺乏成本意识的设计人员可能会只注重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和美观性,而忽视了造价因素。

2.4 建筑材料和设备选型

建筑材料和设备的价格占工程造价的较大比例。不同的材料和设备在性能、质量和价格上存在很大差异。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设备,既能满足工程的使用要求,又能降低工程造价。如果选型不当,可能会因材料价格过高或设备能耗过大而增加工程成本。

3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策略

3.1 优化设计方案

优化设计方案需要从多维度进行系统性评估,重点在于平衡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设计团队应建立跨专业的协作机制,整合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专业意见,通过多方案比选确定最优解。在技术层面,需评估不同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材料用量及施工便利性;在经济层面,需测算全生命周期成本,包括初期建设成本与后期运营维护费用。同时,应引入数字化工具如 BIM 技术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可视化手段优化空间布局与管线综合,减少施工阶段的返工与浪费。此外,需关注绿色建筑标准的落实,通过被动式设计降低能耗需求,从而减少机电设备投入。优化过程需动态调整,结合造价咨询机构的反馈,确保设计方案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实现成本集约化。

3.2 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的核心在于建立分阶段、分专业的造价控制目标体系。在初步设计阶段,需依据投资估算分解各专业造价指标,如结构混凝土含量、机电设备配置标准等;施工图设计阶段则需通过精细化设计将指标落实到具体构件与工艺。实施过程中需采用“正向控制”与“反向校验”结合的方法:正向控制要求设计人员严格遵循限额标准选择材料与构造做法;反向校验需通过造价测算验证设计成果的合规性。为保障限额设计的有效性,应建立动态预警机制,当某专业造价接近限额阈值时,及时组织多专业协调会调整设计方向。同时,需将限额指标纳入设计合同条款,明确超限责任与奖惩措施,形成刚性约束。

3.3 强化设计人员成本意识

提升设计人员的成本控制能力需构建系统的培训体系,包括工程造价基础知识、经济性设计方法、成本敏感度分析等内容。培训形式可采用工作坊形式,结合典型项目案例进行实战演练,帮助设计人员理解设计决策对造价的影响路径。在日常管理中,需将经济性指标纳入设计质量考核体系,例如设立材料选型合理性、构造做法标准化程度等评价维度。激励机制设计应注重长期导向,可将节约造价与设计费挂钩,或设立专项创新奖励基金,鼓励采用低成本高效益的设计方案。同时,促进设计与造价团队的深度融合,通过定期联席会制度使设计人员及时获取成本反馈,形成“设计- 造价”双向优化的良性循环。

3.4 完善设计审查机制

设计审查需构建多层次的管控体系:技术审查侧重方案可行性,由总工程师牵头评估结构安全与规范符合性;经济审查则由造价工程师主导,核查工程量清单的完整性与计价依据的准确性。审查流程应嵌入设计各节点,方案阶段重点把控标准选用与系统选型,施工图阶段则细化到构件尺寸与节点详图。为提升审查效率,可建立标准化审查清单,明确不同业态项目的关键控制点,如商业建筑的设备荷载系数、住宅项目的得房率等。针对设计变更管理,需实施分级审批制度,重大变更需组织专家论证并重新进行造价测算,次要变更则通过快速通道处理,确保变更流程既严谨又高效。

3.5 运用价值工程理论

价值工程的应用需聚焦功能分析与成本分配的协同优化。首先通过功能系统图分解建筑组成部分,明确基本功能与辅助功能;其次采用ABC 分析法确定高成本占比的构件或系统作为重点优化对象。在方案比选阶段,可运用 FAST(功能分析系统技术)方法,对同一功能提出多种实现方式,如屋面防水可采用传统卷材或新型喷涂工艺,通过成本 - 功能系数矩阵量化评估最优解。实施过程中需注重跨专业协同,例如结构工程师与机电工程师共同优化管线综合方案,在满足净高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层高。此外,需建立价值工程成果数据库,积累不同业态项目的功能 - 成本匹配模式,为后续项目提供决策参考。

结束语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和环节。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推行限额设计、强化设计人员成本意识、完善设计审查机制以及运用价值工程理论等措施,能够有效控制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为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伟 . 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工程造价控制 [J]. 江苏建材 ,2025,(02):162-163.

[2] 彭琼芳 . 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J]. 建筑结构 ,2021,51(19):154.

[3] 杨洪锁 . 建筑工程设计与工程造价有效控制分析探讨 [J]. 居舍 ,2021,(16):170-171.

[4] 李荣林 .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分析 [J]. 住宅与房地产 ,2018,(12):40.

[5] 沈浩斌 . 建筑工程设计造价控制管理措施分析 [J]. 建材与装饰 ,2017,(50):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