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如何做好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安全保密工作

作者

林鹏飞

广州竞远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510640

摘要: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信息安全威胁的复杂化对国家安全、企业利益和个人隐私构成严峻挑战。本文分析当前信息安全保密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实践策略,以期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数据加密、风险防控

引言: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尤为重要,如何做好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成为了摆在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1]。

一、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安全保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挑战,攻防博弈的动态失衡

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具有双刃剑效应。一方面,5 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快了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另一方面,由于科技手段的泛化和进攻方式的隐蔽,使得防卫系统的脆弱性日益增大。其核心问题是攻守双方力量的非对称性:攻击者可以通过低成本的攻击获得高价值的攻击,而防御者需要花费巨大的资源来构筑全局的安全壁垒。首先,攻击手段的多样性与智能化突破了传统安全模型的边界。黑客攻击从早期的病毒扩散、端口扫描等单一形式,演变为基于社会工程学的定向渗透、利用AI生成的钓鱼攻击,甚至结合供应链漏洞的潜伏式入侵。例如,勒索软件通过加密劫持关键数据索要高额赎金,其变种迭代速度远超传统杀毒软件的响应周期;零日漏洞的未公开性使得防御方在漏洞暴露前处于被动状态。其次,新兴技术引入的未知风险加剧了安全防护的复杂性。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广泛应用导致数据存储位置分散,物理边界模糊化使得传统的网络隔离策略失效;量子计算的潜在威胁对现行非对称加密体系(如RSA、ECC)构成颠覆性挑战。此外,技术防御的滞后性成为常态。安全技术往往在攻击事件发生后被动升级,防御规则的更新难以匹配攻击手段的创新速度,形成“漏洞修补-新漏洞出现”的恶性循环[2]。

(二)管理挑战,制度与执行的协同断层

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本质上是对“人-技术-流程”三元关系的系统性协调。然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信息生命周期(产生、传输、存储、销毁)呈现多主体参与、多环节流转的特征,传统的层级式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动态风险环境,导致管理效能被大幅削弱。制度设计的“静止性”和“动态演变”的冲突是“治理难题”的突出体现。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重建设轻运行”的阶段,没有形成以风险评价为基础的动态调整机制。比如,在权限管理上,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无法根据业务需求对接入控制策略进行动态调整,从而造成了权限过度集中和冗余共存的问题。企业内部和外部协作能力的割裂使得企业的经营缺陷被扩大。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功能划分,造成了“信息孤岛”,造成了各自的安全职责划分困难;在外部协作方面,由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安全性差异较大,因此,第三方服务商的加入有可能成为网络攻击的踏脚石。更重要的是,管理中的人因管理盲点依然存在。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会造成密码不够严密、外部设备违规等低级失误;如果用户使用权限帐户或者内部人员的恶意泄露,将会对用户的核心数据造成直接的威胁。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制度未能将技术控制与行为规范深度融合,缺乏从“合规性检查”到“风险感知”的进阶能力[3]。

(三)法律挑战,规则与现实的适配困境

法律体系作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底线保障,需在技术中立性与社会危害性之间寻求平衡。然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跨国性以及技术迭代的快速性,使得现行法律在适用性、执行力和国际协调上面临多重困境。法律规则的滞后性是首要障碍。成文法的制定与修订需经历漫长程序,难以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例如,区块链技术的匿名性特征与现有身份认证法规存在冲突,去中心化存储模式对数据主权管辖提出挑战。跨境数据流动的合规冲突凸显法律的地域局限性。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数据主权、隐私保护的界定标准不一(如欧盟GDPR的“长臂管辖”与我国《数据安全法》的本地化要求),企业在跨国业务中可能陷入“合规悖论”。此外,法律执行的技术依赖性与取证的复杂性削弱了实际效力。

二、做好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策略

(一)加强保密意识教育,构建认知-行为转化机制

保密意识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而要使其由“风险认知”向“行为自律”转变为深刻的转变。第一个层次,即公民基本素质培养,综合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情景模拟训练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手段,把抽象的信息安全理念转变成大众认知的日常行为规范(密码强度规范、公共 WiFi使用忌讳等)。第二个层次为组织文化渗透,在涉密型单位实施“安全就是生产率”的价值观,把保密职责融入到业绩评价中,发挥“鲶鱼效应”的作用,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第三个层次为认知升级迭代,针对新兴科技如量子通讯、人工智能产生内容等带来的安全盲点,构建常态化的知识更新机制,以防止技术认知落后而造成的防御失效。教育效果的最终目的,在于将机密性由外在规管转变为个人“条件反射式安全本能”[4]。

(二)完善保密管理制度,打造动态韧性治理体系

制度建设的核心矛盾在于平衡规范刚性与环境弹性。需从三方面突破:其一,构建风险驱动的动态调整机制,以威胁情报分析为基础,建立涵盖数据分类分级、权限最小化、操作留痕追溯的弹性规则库,使制度条款随风险态势自动适配。例如,对核心数据实施“逻辑隔离+物理冗余”双轨保护,对低密级信息则采取效率优先的轻量化管控。其二,破解跨域协同困境,在供应链管理中推行“安全责任链”模式,通过合同约束、第三方审计与穿透式监管,将合作方的保密义务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其三,建立容错与追责的辩证机制,既设置“安全豁免条款”鼓励技术创新试错,又通过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违规行为的不可抵赖性追溯,避免制度沦为“纸面防线”。

(三)强化技术防护措施,构筑纵深防御生态

技术防护需要按照“基础加固-动态响应-前瞻布局”的演化轨迹进行。底层重点研究加密技术的提升和体系结构优化,实现国家机密信息在核心系统中的全面替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零信任结构的网络边界,实现由“一次访问”到“连续的行为评价”。在“动态”层次上,研究基于联合学习的多源攻击特性联合解析方法,主动捕捉高层威胁。

结语: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每个人都应成为信息安全的守护者,通过加强保密意识教育、完善保密管理制度、强化技术防护措施等多方面工作,共同筑牢保密防线,为构建安全、稳定、和谐的网络信息化时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保安. 如何做好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安全保密工作[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2, (08): 101-103.

[2]武红涛.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做好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有效途径[J]. 中国新通信, 2017, 19 (01): 65.

[3]何彦斌. 如何做好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安全保密工作[J]. 企业导报, 2015, (14): 135+133.

[4]王晓甜. 如何做好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安全保密工作[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 12 (05):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