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视域下“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
陈翼 徐艳姝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641300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2020 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体系。与此同时,在 2021 年,中宣部正式将 " 两弹一星 " 精神纳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这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也为大中小各学段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在教学设计层面,将“两弹一星”精神作为纵向贯穿的主题主线,能够形成跨阶段、跨课程的统一育人逻辑,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在这一双重背景下,探索 " 两弹一星 " 精神如何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实现内容的梯度递进和方法的适切转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理论层面看,两弹一星 " 精神的针对性融入可以丰富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从现实层面看,两弹一星 " 精神的针对性融入可以激发全体人民建设科技强国、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精神动力。
一、“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朝着建成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一)“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4 年 5 月 11 日,习近平 黑 提出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并进一步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一体化建设” “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体化建设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 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 小学思政课教育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 定历史时期铸就的伟大精神丰碑,极大彰显 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支撑” 。第三 精神,能让国人更加坚定对自身 ,有着创造伟大奇迹的能力,从而 量根基”。可见,“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 内涵式发展”
(二)“朝着建成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2024 年 6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发表了《朝着建成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通过“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深刻阐发了科技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发挥举国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等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朝着建成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讲好“两弹一星”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技术自主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理解“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战略警示,进一步增强家国情怀与创新担当。“两弹一星”事业是在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外部封锁严重的条件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其成功离不开科研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创新精神。在当今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这种精神依然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它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科学前沿,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面对“卡脖子”技术,科研人员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引,坚定信心,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例如,在航天领域,我国科研人员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不断探索宇宙奥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精神也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推动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二、“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融入瓶
(一)学段衔接断层:学段壁垒导致精神内核割裂
" 两弹一星 " 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学段衔断层的问题,小学阶段多以故事化、情感化的方式呈现,如动画短片、科学家事迹讲解等,侧重于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创造的热情和兴以及对 " 两弹一星" 科学家的崇拜和敬畏,但是缺乏对 " 两弹一星" 精神内涵的深入挖掘;中学阶段更加侧重于历史背景和科技成就的讲解,但应试教育下更多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 " 两弹一星 " 精神与个人成长、国家发展的关系;大学阶段 " 两弹一星 " 精神虽然兼顾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但往往昙花一现,将 " 两弹一星 " 精神教育简化为一次性活动,如主题班会或观影活动,而非长期、连贯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与中小学的衔接不足,难以形成深刻性和长久性的价值认同的问题。这种碎片化的教育模式难以让学生形成对" 两弹一星 " 精神的整体认知,难以实现将 " 两弹一星" 精神教育从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同。
(二)教师能力短板:一体化意识与专业素养不足
思政课教师作为 " 两弹一星 " 精神传承的教学主体,其一体化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直接影响 " 两弹一星 " 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 思维,小学教师侧重 " 两弹星 " 精神趣味化教学,中学教师 则过度聚焦 " 两弹一星 " 精神理论阐释,导致跨学段协作困难。 职代课,缺乏对“两弹一星”精神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 V 代价值;中学教师虽掌握科技原理,但普遍缺乏马克思主义 核心价值观结合;大学教师虽具备理论深度,却忽视对学生情感共鸣的激发 此外, 培 学段协作机制,各学段教师缺乏交流平台,难以共享教学资源与经验。
(三)资源整合低效:本土特色与协同机制缺失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思政课 资源整合存在低效问题。一方面,部分地区虽拥有 段多以参观为主,缺乏互动性实践;中学阶段 究,但未形成系统性教学资源。例如,青 统一规划,小学的“科学家故事集” 与中 乏关联性。另一方面,校际联动、家校联动、 机构、社区等合作开发实践课程,导致 核工业基地实践,但未与中小学建立 质科技教育资源,但在制度设计层面缺乏共建 转换为常态化教学内容,导致精神传播出现“高原少峰”的现象。
三、“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一)专题式融入: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现学段贯通
专题式融入是指围绕 " 两弹一星 " 精神的核心内涵,构建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的专题化课程体系。这种融入方式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衔接性,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设计梯度递进的教学内容。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构建 " 基础认知 - 深化理解 - 实践应用 " 的三级课程体系,确保各学段教学内容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
在小学阶段,专题设计应以情感熏陶和基础认知为主。可以开设 " 了不起的科学家 " 专题,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动画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例如,可以设计 " 科学家的童年 "、" 一封家书 " 等专题,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和家国情怀。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可采用绘本阅读、角色扮演等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爱国和科学的种子。
中学阶段的专题设计应注重知识链接和思维培养。可以设置 " 科技强国的密码 " 专题,将 " 两弹一星 " 精神与历史、物理等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例如,通过 "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 子专题,引导学生探究老辈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开展科研工作的历史背景;通过 " 神奇的原子能 " 子专题,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科学原理。这个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科学思维,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方式深化理解。
大学阶段的专题设计应强调实践担当和创新发展。可以设置 " 科学家精神与时代使命 " 专题,将 "两弹一星 " 精神与专业教育、职业规划相结合。 例如,通过 " 科技报国的N 种方式 " 子专题,引导大学生思考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通过" 破解' 卡脖子' 难题" 子专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这个阶段要注重实践性,可以组织科技创新竞赛、实地调研等活动,促进知行合一。
实施专题式融入需要注意三个关键点:一是要建立跨学段教研机制,确保各学段专题内容的有机衔接;二是要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活动设计等;三是要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开展专题教学的能力。通过系统化的专题设计,可以实现" 两弹一星" 精神教育的全程贯穿和有效落地。
(二)案例式融入:以典型故事增强教学感染力
案例式融入是通过精选 " 两弹一星 " 工程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以生动具体的案例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这种融入方式的关键在于案例的精选和教学的设计,要让案例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
在案例选择上,要注重代表性和时代性。可以选择四类典型案例:第一类是爱国奉献类案例,如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归国、郭永怀为保护机密文件以身殉职等故事;第二类是艰苦奋斗类案例,如科研人员在戈壁滩上克服恶劣环境、用算盘完成复杂计算等事例;第三类是协同创新类案例,如全国26 个部委、20 多个省区市、1000 多家单位协同攻关的感人事迹;第四类是当代传承类案例,如新时代航天人继承 " 两弹一星 " 精神取得的新成就。这些案例要力求真实、具体、感人,能够以小见大地展现 " 两弹一星 "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小学阶段,案例教学要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可以采用 " 科学家的故事会 " 形式,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例如,讲述邓稼先隐姓埋名28 年、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故事时,可以展示他与家人的往来书信,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还可以设计 " 寻找身边的科学家 " 活动,鼓励学生了解身边的科研工作者,拉近与科学家的距离。
在中学阶段,案例教学要注重分析性和思辨性。可以采用 " 案例研讨 " 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背后的精神内涵。例如,在分析 " 用算盘完成原子弹理论计算 " 的案例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算盘进行简单计算,亲身体验科研人员的不易。还可以组织 " 两弹一星精神之我见 " 征文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在大学阶段,案例教学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可以采用 " 案例工作坊 " 的形式,将案例分析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例如,工科学生可以分析"两弹一星"工程中的技术创新,文科学生可以研究其中的管理经验。还可以开展" 假如我是总设计师" 模拟活动,让学生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大局意识和创新思维。
实施案例式融入需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要建立案例资源库,按照学段特点对案例进行分类整理;二是要创新案例呈现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感染力;三是要注重案例的当代价值挖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 两弹一星" 精神。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教学,可以让抽象的精神变得具体可感,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三)体验式融入:在实践活动中深化精神认同
体验式融入是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在参与式、互动式的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 " 两弹一星 " 精神。这种融入方式强调 " 做中学 ",通过亲身体验促进认知内化和行为养成,是实现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实地研学是最直接的体验方式。有条件的地域可以组织学生前往青海原子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在小学阶段,可以设计 " 寻找科学家的足迹 " 主题活动,通过参观纪念馆、观看实物展品等方式建立直观认识;在中学阶段,可以开展 " 重走科研路 " 体验活动,让学生模拟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在大学阶段,可以组织 " 与科研人面对面 " 交流活动,邀请一线科研人员分享工作体会。这些实地体验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 两弹一星" 精神的伟大力量。
情境模拟是有效的体验手段。可以创设三类模拟情境:一是历史情境模拟,如还原原子弹研制基地的工作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科研人员;二是问题情境模拟,如设置" 技术封锁下的突围" 挑战任务,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案;三是职业情境模拟,如组织 " 我是小小科学家 " 体验活动。这些模拟活动要注重真实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角色代入中获得深刻体验。
科技实践是创新的体验形式。可以开展三类实践活动:一是科普体验类,如组织 " 科技体验营 ",让学生参与简单的科学实验;二是创意制作类,如开展" 两弹一星" 主题模型设计比赛;三是课题研究类,如引导大学生开展相关科技创新项目。这些活动要注重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施体验式融入需要注意三个关键:一是要做好安全保障,特别是户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工作;二是要加强活动设计,确保体验内容与教育目标相匹配;三是要注重反思总结,通过分享交流深化体验效果。通过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可以让" 两弹一星" 精神教育更加入脑入心。
(四)网络式融入: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教育时空
网络式融入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 " 两弹一星 " 精神教育网络。这种融入方式顺应了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能够有效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强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线课程建设是基础性工作。可以开发三类数字资源:一是微课视频,将 " 两弹一星 " 精神的核心内容制作成 5-10 分钟的短视频;二是慕课课程,构建系统化的在线课程体系;三是互动课件,设计具有交互功能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要按照学段特点进行分类,便于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使用。例如,为小学生设计动画版微课,为大学生开发深度研讨型课程。
新媒体传播是创新性途径。可以利用三类平台:一是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定期推送科学家故事、科技史话等内容;二是网络社区平台,如建立 " 两弹一星精神学习 " 主题论坛;三是移动应用平台,开发专门的学习 APP。这些平台要注重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吸引力。
虚拟体验是突破性手段。可以开发三类虚拟资源:一是 VR 体验项目,如 " 虚拟原子城 " 沉浸式体验系统;二是 AR 互动应用,如通过手机扫描触发科学家故事讲解;三是线上游戏,如设计 " 科技攻关挑战赛" 等教育游戏。这些虚拟体验要注重技术性和教育性的结合,避免流于形式。
实施网络式融入需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要加强内容审核,确保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