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 学·练·赛·评” 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

作者

高榕蔚

西宁市第二中学 810000

现如今,初中的体育教学遇到学生不感兴趣、课堂参与度低、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而篮球作为一项集技术、战术、合作与体能为一体的运动,趣味性强且实践性强,非常适合采用“学·练·赛·评”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它将课堂学习、技能练习、比赛体验和评价反馈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策略应用能力。

一、“ 学·练·赛·评” 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一)“学”——知识与规则学习

“学”时,重点讲解篮球的基础知识及比赛规则,利用理论讲授、案例研究、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同学们熟悉篮球场地布置、基础规则、比赛流程以及一些犯规动作。还要领悟篮球运动的文化内涵和团队精神,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才有利于后续的技能练习和实战运用,保证学生不仅了解规则,而且养成规范意识和策略思维。

(二)“练”——技能训练与体能提升

“练”环节里,将篮球基本技能与体能纳入系统练习范围当中,分层次练习运球,传球,投篮,防守这些动作,配合专门的体能练习,改进学生的速度,耐力,协调性和灵巧程度。而且,用分组对抗、循环练习等手段加强练习的准确性和乐趣感,促使学生在频繁的练习中,牢固掌握动作要点,改进运动技巧,给接下来的比赛环节做好技能和体力方面的根基准备。

(三)“赛”——实战演练与团队协作

在“赛”环节,强调在实战演练中强化学生的篮球应用水平以及合作精神,组织小组对战或者班级内部比赛,使学生能够置身真实的比赛环境 [1]。将所学到的各项技能加以运用,领悟到战术配合以及角色划分的重要之处,依靠不断地练习,促使学生养成临场应变能力和团队交流能力。并且加强他们的竞技意识,进而激发学习热情,与此同时推动学生在竞争与配合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身的技术动作,做到技能和素养相互促进。

(四)“评”——过程与结果评价

“评”方面,注重对篮球教学全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评判,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同伴互评结合起来。全方位评定学生的技能、战术、合作以及学习态度。评价既要看比赛成绩,也要看训练状况,是否参加等。及时反馈存在问题及其改进意见。通过科学评判,激发学生不断改善技能水平和合作能力,形成良性循环,使篮球学习得到全面发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二、基于“ 学·练·赛·评” 的初中体育教学应用模式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体育篮球战术教学中设计并实施“学 - 练 - 赛 - 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篮球战术练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2]。教学目标需要包含知识掌握、技能培养、体能提升、战术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等诸多方面。学生要在教学中全面发展,在理论层面以及实践方面均有所提升。教师能够合理安排课堂环节,分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训练。并且,明确教学目标还有助于建立评价标准。教师可以根据目标衡量学生的成绩,进而改变教学计划,做到内容、方法与评价相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第一课时“学与初步练习”的教学目标需要明确且具体。以篮球运球教学为例,本课时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篮球运球的基本概念,掌握正确的手型、击球部位和身体协调方法,能够说出运球时应注意的要点。技能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原地及缓慢移动中能够进行较为规范的单手运球,逐步形成初步的动作定型,并在练习中做到手眼协调和身体重心的合理控制。情感与态度目标则在于培养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的热情,同时增强遵守课堂纪律和团结协作的意识。通过本课时的“学”与“练”,学生能够建立篮球学习的基本框架,为后续更深入的技能训练与比赛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二)分层训练

在“学·练·赛·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里,分层训练乃优化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主要一环。教师按学生体能水平、技能熟练度和学习喜好划分小组,在层次间分别拟定训练内容与强度。高层次学生着重提升技能并运用战术,中层次学生重点加强动作标准性和基础技能,低层次学生重视基本动作学习以及兴趣培养。如此一来,分层训练便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调动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整体训练效率,并给后期实战训练和评判部分给予依据,使得全体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例如,在篮球教学的第二课时中 ,教学内容重点在于“技能训练与小组对抗”。首先,安排学生在热身后进行分层次训练:基础层学生练习原地与行进间运球、基本传接球动作,确保动作规范;提高层学生则进行突破上篮、变向运球和传切配合训练,提升动作的熟练度和应用性。随后,进入小组对抗环节,将学生分为若干小队,进行三对三或半场攻防演练,要求学生在实战情境中合理运用所学技能,并体会团队协作和战术配合的重要性。整个教学过程强调技能巩固与运用结合,为后续完整比赛做好准备。

(三)模块化课程设计

在“学·练·赛·评”这一初中体育教学模式里,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可以加强课堂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教师把体育课程按照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战演练以及过程评价这四个模块来科学划分。每个模块的目标比较清晰,内容彼此独立,又互相衔接,如此一来,教师就能够灵活地安排课堂时间及教学资源,便于依照不同学生的水平给予差异化的教学 [3]。模块化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在各个模块中慢慢掌握理论知识与技能,而且给分层训练与评价赋予了结构上的依据,做到教学环节的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整体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篮球教学的第三课时中教学内容以“综合运用与评价反馈”为核心。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完整的小组比赛,例如四对四半场对抗,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前两课时学到的运球、传球与上篮技能,并注重攻防配合与团队协作。比赛结束后,进入评价环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重点从动作规范性、配合默契度和比赛态度三个维度进行反馈。教师结合观察结果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这种模块化设计,学生在“赛”与“评”中实现自我反思与技能提升,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

结论:

结合“学·练·赛·评”这种初中体育教学模式,以篮球教学为例,可以很好地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战演练以及评价反馈等融为一体,从而使教学系统化、科学化。随着体育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未来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优化课程设计,开展实现个性化和分层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合作能力。利用数据评价和智能化管理,教师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让初中体育课堂从单纯训练向综合素养培养转变,为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健康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杰 . 基于“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以篮球战术教学为例 [J]. 体育视野 ,2024,(10):69-71.

[2] 胡啸天 . 基于“学、练、赛、评”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以球类战术教学为例 [J]. 新课程 ,2023,(20):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