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数学创新教育教学的路径探索与实践策略

作者

展西芸

泰安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省新泰市 271200

一、引言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承担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核心素养的双重任务。数学作为中职教育的核心课程,不仅是专业学习的工具,更是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中职数学教育面临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挑战,亟需通过创新教育理念与模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的转型。本文从问题导向、课程融合、技术赋能、评价改革四个方面,探讨中职数学创新教育教学的实践路径。

二、问题导向:以“问题化”教学激发思维活力

(一)创设真实问题情境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数学无用论”的认知偏差,认为数学知识与职业需求脱节。因此,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与未来职业的真实问题情境。例如,针对旅游专业学生,可设计“如何根据游客数量规划旅行路线”的数学问题;针对机械专业学生,可提出“零件尺寸误差对装配精度的影响”等数学建模任务。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

(二)设计梯度性问题链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异显著,单一难度的问题易导致部分学生“学不会”或“吃不饱”。因此,教师需设计梯度性问题链,从基础概念的理解到综合应用的拓展,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函数教学中,可先提出“如何用数学表达式描述温度变化”,再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函数模型预测未来温度”,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预测误差的来源及修正方法”。通过问题链的递进设计,既满足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需求,又激发学有余力学生的挑战欲望。

(三)鼓励学生自主提问

传统数学课堂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往往处于“回答者”的角色。创新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从生活经验、专业实践中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统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抽样调查评估班级学生的运动习惯”,并进一步探讨“样本量、抽样方法对结果的影响”。通过自主提问,学生不仅能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课程融合:以“结构化”引导构建知识体系

(一)整合数学与专业知识

中职数学教育需突破学科壁垒,实现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例如,在电子专业教学中,可将三角函数与交流电波形分析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模型理解电压、电流的变化规律;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可将统计知识与财务报表分析结合,培养学生通过数据解读企业运营状况的能力。通过课程融合,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数学的“工具性”,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二)构建模块化知识框架

中职数学教材内容繁杂,学生易陷入“碎片化”学习的困境。因此,教师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模块化知识框架。例如,将代数、几何、统计等内容整合为“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数据规律”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再细分基础概念、方法应用、综合拓展三个层级。通过模块化设计,学生能清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三)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数学思想是数学教育的灵魂。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函数思想、模型思想等核心数学思想,引导学生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步骤,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在几何证明中,可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思想,提升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思想方法的渗透,学生能超越具体知识,形成可迁移的思维品质。

四、技术赋能:以“信息化”手段突破教学局限

(一)动态演示抽象概念

中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函数图像、几何变换等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信息技术可通过动态演示,将抽象概念直观化。例如,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函数图像的平移、伸缩变换,引导学生观察参数变化对图像的影响;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呈现几何体的空间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动态演示不仅能降低认知难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虚拟实验模拟真实场景

部分数学问题需通过实验验证,但传统课堂受限于条件,难以开展。信息技术可构建虚拟实验环境,模拟真实场景。例如,在概率教学中,可通过编程模拟“掷骰子”“抽卡片”等随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重复试验验证概率理论;在优化问题教学中,可利用仿真软件模拟“生产调度”“物流配送”等场景,培养学生通过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虚拟实验突破了时空限制,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可能。

(三)在线资源支持个性化学习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异大,统一的教学进度难以满足个体需求。在线学习平台可提供分层教学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可将微课视频、习题库、拓展阅读等资源上传至平台,学生可根据自身水平选择学习内容;平台还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反馈,实现“因材施教”。在线资源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构建了“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巩固”的完整学习闭环。

五、评价改革:以“多元化”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一)过程性评价关注成长轨迹

传统数学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难以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小组讨论等维度,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例如,教师可设计“学习档案袋”,收录学生的课堂笔记、错题分析、反思日志等,定期与学生共同回顾学习进展;通过小组互评,引导学生关注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发展。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与进步。

(二)表现性评价考察应用能力

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通过项目式任务,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可设计“校园节水方案”“社区垃圾分类调查”等项目,要求学生运用统计知识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提出建议;通过答辩环节,评估学生的表达逻辑与问题解决策略。表现性评价突破了纸笔测试的局限,更贴近职业需求。

(三)差异性评价尊重个体发展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差异显著,统一评价标准易导致部分学生丧失信心。差异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层次设定不同目标,采用分层评价方式。例如,对基础薄弱学生,重点评价其对基础概念的掌握与进步幅度;对学有余力学生,则考察其创新思考与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差异性评价,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成就感,从而保持学习动力。

六、结论

中职数学创新教育教学需以问题为导向、以课程融合为路径、以技术赋能为手段、以评价改革为保障,构建“思维激发—知识建构—能力提升—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通过“问题化”教学激活学生思维,通过“结构化”引导构建知识体系,通过“技术化”整合突破教学局限,通过“多元化”评价促进个性发展,中职数学教育能真正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滟君 . 浅析新课改下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及改善对策 [J].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11(23): 45-47.

2. 郑成生 . 中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J]. 职业技术教育 ,2010(32): 32-34.

3. 徐正. 浅谈中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整合[J]. 时代教育 : 教育教学 , 2010(12): 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