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研究

作者

马敏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五中学 755200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补充,对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反馈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教育需求下,如何打破传统作业设计限制,建构符合“双减”需求的初中数学作业体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能已经成为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重点。因此,这一探索对于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原则

(一)结构化分层原则

作业设计需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和知识掌握的梯度构建“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创新”的三维结构框架。基础层着眼于核心概念具象化理解和公式定理直接运用,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实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提升层注重结构化整合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以问题链的形式引领学生体验“分析-推理-建模”思维进阶过程;创新层面主要关注于真实场景下的问题解答,它鼓励学生超越知识的界限,在开放的任务中展示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意表达。各级任务需要清晰地标注出能力发展靶向,切忌单纯用“易中难”来模糊地分割,并通过阶梯式任务序列,给不同发展水平学生“近期发展区”挑战的空间,从而达到“保底不封顶”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1]。

(二)情境化整合原则

在真实生活场域和学科本质特征双基点上设置作业情境,摈弃脱离现实认知的机械训练。一方面,选择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焦点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材料,将数学的抽象思想转变为实际的、可以感知和操作的问题形式,如,将数据观念渗透到城市交通流量的统计中,将生态碳汇的测算纳入代数模型的思路中;另一方面,强化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结,在跨学科任务中凸显数学作为基础工具的学科特质,如通过物理实验数据拟合深化函数图像理解、借助于历史文物的大小比分析,渗透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原理。情境创设需要对知识本质属性进行准确锚定,切忌为趣味化将不相关的要素堆砌起来,以保证学生能够在真实问题解决的同时进行知识迁移和认知重构。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一)实施分层布置策略,匹配学生学习差异

基于“双减”政策内涵,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动态评估来构建分层体系。可以根据课堂表现和单元测试的多维度数据把学生分为基础巩固、能力提升和拓展创新三个等级,以保证每个等级的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分层并不意味着作业量的单纯增加或减少,它是通过难度梯度设计和题型结构调整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打破学习瓶颈的台阶。分层时,教师应该不断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并及时调整层次归属,以确保作业难度时刻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2]。

以“勾股定理的应用”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设计分层作业。对于基础巩固层的学生,他们需要完成与教材例题紧密相关的基础应用题,例如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分别是 3 厘米和 4 厘米,求斜边长度,并解决类似在校园中测量旗杆高度(通过影子的长度与已知标杆的高度之间的关系,运用相似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原理)的简单实际问题,夯实勾股定理的基本应用能力。在能力提升层中的操作可以设定在复杂的情境中,比如给一个含有几个直角三角形的不规则四边形让学生用分割图形的方法来完成,利用勾股定理算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求出四边形周长,从而训练学生对图形的分析和综合应用。在拓展创新的层面上,可以提出探索性的任务,鼓励学生独立设计一个基于勾股定理来测量学校操场对角线长度的计划,这需要考虑到实际测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障碍物、测量工具的局限性等问题,促使学生查阅资料和设计算法以促进他们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这种分层作业布置方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收获到知识和能力上的提高。

(二)创新题型设计模式,融合生活实践元素

教师应打破传统题型的局限,积极、主动发掘生活场景数学元素,把作业设计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从生活热点,社会现象和自然规律等方面提炼出数学问题,让作业真正成为课堂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一座桥梁。与此同时,创新题型的展现形式,采用图文结合、数据表格、情景描述等多元化手段,提高作业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应用。

针对“二次根式的运算”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制定适用于超市购物结算的实践性作业。在这样的场景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会在周末前往超市购买家用物品,并要求学生记录下至少 10 件带有价格标签且包含小数和分数的商品,例如洗发水的标价为 19.9 元、每盒牛奶的价格为 3.5 元等。回家后,根据购买数量,运用二次根式的运算知识,计算商品总价,同时考虑超市促销活动,如满减、折扣(假设满仓的 50 元减仓的 10 元,有的货物八折优惠),对最终付款金额进行准确计算。计算时,指导学生把商品价格变成根式形式来操作,例如把19.9 近似于:“”,经过合理数学处理,完成繁杂的价格计算任务。这类作业设计把二次根式运算纳入日常购物之中,使学生能把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之中,既深化运算规则,又促进数学应用意识的增强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发展。

(三)控制作业总量规模,科学规划时间分配

在“双减”背景下,提升作业质量的提高成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改变作业设计的思路,摈弃一味堆砌的标题,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准确控制作业总量。可以通过协调各科作业时长、合理配置不同类型题的时间比例等措施来保证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率地巩固所学的内容。同时建立作业审核的机制,分层分类筛选作业,剔除重复性和机械性的试题,使每一道问题的效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达到真正减负增效的目的[3]。

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精选三道具有梯度的题目。第一题,呈现四边形的边和角以及对角线上的某些条件,要求学生判定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并说明原因,目的是考查学生对于判定定理的基本运用,估计学生花八分钟时间。第二题,提供含有若干个四边形的复杂图形,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都找出来,讲清基础,指导学生灵活应用判定方法估计用时十分钟。第三题,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情景,例如建筑工人构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只给出一些资料与数据,使学生想一想怎样运用判定定理来设计构建方案以训练他们解决真实问题的技能,估计用时 12 分钟。三道题总时长保持在 30 分钟以内,不仅涵盖平行四边形判断中的核心知识要点,而且通过难度不一、形式各异的试题,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了解并掌握判断方法。

三、结语

在 “双减” 重塑教育生态的进程中,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是实施减负提质,促进教学变革的关键途径。通过结构化分层和情境化相融合的原则来建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本质,从而实现分层布置,题型创新和总量控制的作业体系,使作业由知识巩固工具变为素养培育载体。它既是教育本质上的一种回归,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用作业设计创新来撬动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迁移,思维进阶和终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探索。

参考文献

[1] 俞世杰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9):46-49.

[2] 钟胜华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探究 [J]. 学周刊 ,2025,(20):50-52.

[3] 张靖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分析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8):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