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轮发电机组振动区域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杨春意
贵州乌江思林发电厂 贵州铜仁 565109
引言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问题直接影响设备安全与电站经济运行,其成因涉及水力、机械、电磁等多领域耦合作用。随着机组容量和转速的持续提升,振动引发的轴系疲劳、部件松动等故障风险加剧,传统单一维度的分析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机组振动治理需求。深入研究振动区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建立多参数协同的振动抑制策略,对保障机组长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工程价值。
1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区域的常见表现形式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区域的常见表现形式呈现多维度特征,轴向振动主要表现为转子窜动和推力轴承异常磨损,径向振动体现在机组摆度增大和轴承座周期性晃动,扭转振动则表现为轴系扭振和联轴器螺栓疲劳断裂。高频振动区域通常集中在转轮叶片和顶盖部位,由空化空蚀引发的高频压力脉动造成,中频振动多发生在导轴承和机架连接处,与机械不对中和结构共振相关,低频振动常见于压力钢管和尾水管,主要由卡门涡列和尾水涡带诱发。振动能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工况依赖性,在低负荷区易出现尾水管压力脉动引起的强烈振动带,过渡过程中可能激发轴系固有频率导致暂态振动放大,某些特定转速区域会因水力激振力频率与结构固有频率重合而产生剧烈共振。振动传播路径呈现复杂耦合特征,水力振动通过水体压力波传递,机械振动经轴承和基础结构传导,电磁振动则通过定转子磁拉力相互作用。典型振动形态包括转轮叶片通过频率引起的周期性振动,轴承间隙过大导致的次同步振动,以及定子铁芯松动产生的倍频电磁振动,这些振动形态往往相互叠加,形成复杂的宽频振动频谱。
2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区域影响因素分析
2.1 机械因素影响分析
机械因素导致的振动主要表现为轴系不对中、轴承间隙异常和转子质量不平衡等问题,转子动平衡超标会产生与转速同频的强迫振动,长期作用将导致轴承巴氏合金层疲劳剥落和轴颈磨损。轴承支撑刚度不足会放大振动响应,特别是推力轴承刚性差将引起机组轴向窜动,严重时造成镜板摩擦损伤和冷却器管路破裂。大轴摆度过大往往与导轴承间隙调整不当有关,不仅加速密封装置磨损还会诱发水力不平衡,机组轴线调整误差累积会导致联轴器螺栓承受交变应力而断裂。机械松动问题如基础螺栓预紧力不足会产生宽频随机振动,转轮室连接螺栓松动将改变结构固有频率,使得正常运行转速落入共振区。
2.2 水力因素影响分析
水力因素引发的振动具有强烈的工况相关性,低负荷运行时尾水管涡带压力脉动会产生低频振动,其频率通常为转速的 1/3~1/4 倍,强烈的压力脉动可能造成厂房结构共振和压力钢管疲劳裂纹。转轮叶片与导叶数匹配不当会导致叶片通过频率振动,特别是在部分开度工况下形成的水力干扰会激发转轮高阶振型,引起转轮叶片根部应力集中和疲劳裂纹。空化空蚀现象产生的高频振动能量集中在叶片出水边区域,持续的泡溃灭冲击会改变叶片型线进而恶化水力性能,进水边卡门涡分离引发的高频振动可能导致叶片共振断裂。水流冲角偏离设计工况时产生的脱流现象会诱发随机振动,压力脉动通过水体传递至整个流道结构,引起管壁振动和连接件松动,这种水力激振作用往往与机械振动相互耦合,形成难以诊断的复合振动问题。
2.3 电气因素影响分析
电气因素引起的振动主要表现为磁拉力不平衡和定转子间电磁力谐波,转子绕组匝间短路会造成磁场分布畸变,产生二倍频电磁振动并导致定子铁芯松动和绝缘磨损。气隙不均匀超过允许值将引起单边磁拉力,这种径向力不仅造成轴系振动加大还会导致定转子摩擦事故,定子铁芯叠片松动会产生高频电磁振动并伴随明显噪音。电网谐波污染会引入额外的电磁激振力,特别是负序电流产生的反向旋转磁场将诱发扭振,电力系统振荡时产生的次同步谐振可能激发轴系扭振固有频率。电气因素引起的振动往往具有转速无关特性,在停机过程中仍可能持续存在,灭磁操作不当产生的暂态电磁力会造成转子轴向窜动,这类振动问题通常需要电气测试与振动分析相结合才能准确诊断,其对机组绝缘系统和轴承结构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3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区域管理方法
3.1 机械部件紧固与修复
机械部件修复需建立系统性解决方案,针对转子动平衡问题应采用全速动平衡校正技术,通过在转子法兰配置重块消除质量偏心,对于大型机组需考虑热态平衡以补偿运行温差影响。轴承间隙调整遵循冷态预留热态间隙原则,通过百分表监测和顶轴测量精确控制导轴承间隙,推力轴承弹性油箱预压试验确保各瓦块受力均匀。轴线调整采用盘车数据分析法,通过绘制摆度曲线和相位角分析确定轴线偏差方位,采用楔形垫片调整机架水平同时兼顾轴线对中。螺栓紧固实施力矩分级管理,高强度连接螺栓采用液压拉伸器保证预紧力精确控制,定期进行螺栓超声检测发现隐性裂纹。转轮室修复采用激光跟踪仪测量变形量,对局部变形区域进行热校正处理,过流面空蚀区堆焊后需进行型线检测和动平衡复验。主轴密封改造为可调节式结构,运行中能根据振动情况动态调整间隙,所有机械修复工作完成后需进行72 小时试运行验证振动改善效果,这种系统性机械修复能有效解决 80% 以上的机械源振动问题。
3.2 水力系统改造方案
水力系统改造着眼于流态优化和压力脉动抑制,尾水管补气系统改造采用环形气管多点注气方案,通过自动调节阀根据尾水管压力脉动幅值动态控制补气量,同时优化补气嘴角度增强涡带消散效果。转轮叶片修型采用CFD 辅助设计,对出水边进行倒圆角处理降低脱流风险,在叶片压力面特定位置增设抗蚀凸台改变涡流发展路径。导叶端面间隙实施动态密封改造,安装可磨损密封环减少间隙回流,导叶臂部增加液压缓冲装置抑制关闭过程中的水力冲击。压力钢管设置调压室或空气稳压罐吸收水锤压力波,在振动敏感部位加装约束环限制管壁振动幅值。过流表面喷涂高分子耐磨涂层降低粗糙度影响,转轮下环增设导流鳍片改善下环腔流态稳定性。
3.3 电气谐波治理措施
电气谐波治理需采取多层级抑制策略,发电机端安装有源滤波器实时检测和补偿谐波电流,定子绕组采用分数槽设计降低齿谐波含量,转子极弧优化减少磁场谐波畸变。气隙调整采用转子动态偏心监测系统,通过气隙传感器实时数据指导转子圆度修磨,定子铁芯叠片采用 V 型压指结构增强整体性。建立电网谐波监测平台,当检测到谐波超标时自动切换滤波器组投入方案,重要机组配置谐波保护继电器防止谐波共振。灭磁系统改造采用非线性电阻分级投入策略,优化励磁电流衰减曲线避免产生暂态扭矩。
结束语
水轮机组振动控制需采取监测分析治理的系统化方法,未来应融合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主动控制手段。从设计源头优化水力参数与结构刚度匹配,建立振动预警阈值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全生命周期的振动综合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翔,卢嘉溪,廖亦雷,姚佳轩.某电厂水轮发电机上机架水平振动超标问题治理[J].水电站机电技术,2025,48(04):8-11+115.
[2]武玉才,范轩杰,郭英杰,李剑立.水轮发电机转子不圆度故障下的定子铁芯振动特性研究[J].大电机技术,2025,(01):57-62.
[3]赵雨梦,牟金祥,刘一瑾.水轮发电机组振动区域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水运,2025,(02):45-47.
[4]张新.水轮发电机组顶盖振动及运行稳定范围探究[J].石化技术,2024,31(07):210-212.
[5]邓育林.水轮发电机组振动稳定性及调控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