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山区河道生态护岸结构设计与防洪效益分析

作者

修振伟

身份证号:370687198901250015

一、引言

开展山区河道生态护岸结构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护岸结构设计以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为出发点,综合考虑水利工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采用生态友好型材料和合理的结构形式,实现河道的防洪、生态保护、景观美化等多重功能。生态护岸能够有效增强河岸的稳定性,抵抗洪水的冲刷,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保障山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山区河道特性与生态护岸概述

山区河道相较于平原河道,具有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深刻影响着河道的水流特性、河床演变以及生态环境,也对生态护岸的结构设计提出了特殊要求。

水位和流量变化大:山区河道的水源主要来自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其水位和流量受降水强度、持续时间以及气温变化的影响显著。在暴雨季节,短时间内大量降水迅速汇聚,导致河道水位急剧上升,流量猛增,形成洪峰。例如,在一些山区,一场强降雨后,河道水位可能在数小时内上升数米,流量可达平时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生态护岸的概念:生态护岸是指在满足防洪、抗冲刷等基本水利功能的前提下,采用具有透水性的自然材料或人工合成的生态材料,结合植物种植等措施,构建的具有自然河岸 “ 可渗透性” 的人工护岸。它不仅能够有效抵御洪水的侵袭,保护河岸的稳定,还能促进河道与河岸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恢复和改善河道生态系统。

防洪功能:生态护岸通过植被的缓冲作用和护岸结构的抗冲刷能力,能够有效削减洪峰流量,降低洪水对河岸的冲击力。植被的枝叶可以阻挡部分洪水,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流的动能;植物根系则能够固定土壤,增强河岸的稳定性,防止河岸坍塌。生态护岸的结构形式也经过精心设计,能够适应山区河道的水流特点,抵抗高速水流的冲刷。

生态保护功能:生态护岸为生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增加。护岸上的植物可以为鸟类、昆虫等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河道中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则为鱼类、两栖动物等提供了觅食和繁殖的环境。生态护岸还能够恢复河道与河岸之间的生态联系,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山区河道生态护岸结构设计

(一)设计原则

山区河道生态护岸的设计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遵循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原则,以确保护岸在实现防洪、固土等基本功能的同时,有效保护和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安全稳定性原则:安全稳定性是生态护岸设计的首要原则。山区河道水流湍急,洪水期水位变化大,护岸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抵御水流的冲刷、淘蚀以及其他自然力的作用,防止河岸坍塌,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和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生态持续性原则:生态护岸应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维持河道生态的可持续性。采用具有透水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如生态混凝土、土工合成材料等,促进河道与河岸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合理配置植物,选择本地适生植物,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发挥植物的固土护坡、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

(二)常见结构类型及适用性

山区河道生态护岸的结构类型丰富多样,每种类型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植物型护坡:植物型护坡是通过在岸坡种植植被,利用植物发达根系的力学效应(深根锚固和浅根加筋)和水文效应(降低孔压、削弱溅蚀和控制径流)进行护坡固土、防止水土流失。这种护坡形式具有生态环保、景观效果好、成本较低等优点,主要应用于水流条件平缓的中小河流和湖泊港湾处。在城市亲水景观设计中也有采用。固土植物一般应选择耐酸碱性、耐高温干旱,同时具有根系发达、生长快、绿期长、成活率高、价格经济、管理粗放、抗病虫害的特点。

四、山区河道防洪效益分析方法

(一)洪水频率分析

洪水频率分析是评估山区河道防洪效益的基础,通过对历史降雨和流量数据的深入分析,可计算出不同洪水等级发生的概率,为防洪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关键依据。

在洪水频率分析中,首要任务是收集长期且连续的历史降雨和流量数据。这些数据的时间跨度应尽可能长,一般要求不少于 30 年,以确保能够涵盖各种不同的洪水事件,包括大洪水、小洪水以及不同频率的洪水。数据的来源主要包括水文站的实测数据、气象站的降雨观测数据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记录等。对于一些缺乏实测数据的地区,还可以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当地居民等方式获取一些历史洪水信息。

获取数据后,需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预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查数据的完整性,查看是否存在缺失值或异常值。对于缺失值,可采用插值法、均值法等方法进行填补;对于异常值,需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若为测量误差或其他不合理因素导致的,应进行修正或剔除。

(二)洪水模拟模型建立

洪水模拟模型是预测山区河道洪水淹没范围和水位变化的重要工具,基于收集的数据建立准确的洪水模拟模型,能够为防洪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减少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

建立洪水模拟模型的第一步是收集详细的数据,包括地形数据、河道几何数据、水文数据以及气象数据等。地形数据是洪水模拟的基础,它决定了洪水的流动路径和淹没范围。常用的地形数据来源是数字高程模型(DEM),DEM 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地形信息,分辨率一般要求在 10 米至100 米之间。通过对 DEM 数据的处理,可以提取河道的坡度、坡向、河网密度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准确模拟洪水的流动非常重要。河道几何数据包括河道的宽度、深度、糙率等,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实地测量、河道地形测绘以及历史资料查询等方式获取。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深入开展山区河道生态护岸结构设计与防洪效益分析研究,成果显著。在生态护岸结构设计方面,全面剖析了山区河道水位和流量变化大、坡降大、水流速度快、水质变化剧烈以及河床组成复杂等特点,明确了生态护岸设计需遵循安全稳定性、生态持续性、经济有效性、因地制宜性和景观亲水性等原则。

参考文献

[1] 吴文龙. 生态护岸在延平区水土保持工程中的运用[J]. 小水电,2023,(05):38-42.

[2]万勇.生态理念在山区蜿蜒型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3,51(01):113-116+136.DOI:10.14122/j.cnki.hskj.2023.01.026.

[3] 吴 坤 坤 , 杨 嘉 为 . 山 区 河 道 生 态 护 岸 设 计 [J]. 东 北 水 利 水电,2022,40(05):1-3+71.DOI:10.14124/j.cnki.dbslsd22-1097.2022.0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