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辅导效果的关系研究
李志鹏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130052
近年来,高校学生群体心理问题频发,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持续增长,心理辅导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连接学生与学校的重要桥梁,辅导员不仅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还在心理支持与危机干预中扮演核心角色。其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工作投入度、人际沟通质量及学生信任感,进而影响心理辅导的整体效果。关注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保障高校心理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辅导员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一)心理健康的定义与评估维度
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在无精神障碍的状态下生活,更包括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现实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及心理韧性等多个维度。世界卫生组织 的定义强调“认识自身能力、应对正常压力、有效工作并为社会作出贡献”。在测评层面,常用的心 具如《症状自评 量表》(SCL-90)可评估个体在焦虑、抑郁、人际敏感等九大因子上的心理状态,而Con or-Davidso n 心理弹性量表 丰 (CD-RISC)则用于衡量个体在压力面前的恢复能力。在高校管理岗位中,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往往受制于长期高压工作环境,因此多维度量化评估尤为必要。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长期承担学生事务管理、心理支持与突发事件应对等任务,使他们普遍面临较大的情绪压力和心理负荷。 实践观察发现,辅导员群体常出现焦虑、情绪波动、职业倦怠等问题,心理调适难度明显高于一 部考 被忽视。由此可见,辅导员在高压环境下的心理状态亟需系统关注与持续性干预,以保障其职业效能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质量。
(三)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辅导员心理健康受到多重因素交互影响,主要包括工作负荷、角色冲突、专业支持匮乏与个体心理素质等方面。首先,辅导员承担的工作内容极为繁杂,包括日常事务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危机干预、突发事件应对等,常年处于“全天候待命”状态,导致身心负荷积压;其次,在执行工作中,辅导员往往需要在“服务者”“管理者”“教育者”多个角色之间切换,容易产生角色混淆与冲突,导致职业认同感削弱;第三,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系统性的心理支持机制,辅导员缺乏专业心理督导资源和情绪宣泄渠道,长期处于“孤岛式”状态;最后,辅导员的个体心理素质,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抗压能力等,在面对学生复杂问题时起着关键调节作用,差异性亦成为心理健康状况分化的主要变量之一。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辅导效果的影响机制
(一)心理移情与情绪传导机制
在心理辅导实践中,辅导员的情绪状态极易通过非语言行为、面部表情、语气语调等方式传导给学生。研究发现,情绪具有“共情传导性”,若辅导员本身处于焦虑或情绪低落状态,容易在无意识中将负面情绪传递给求助学生,弱化学生对辅导关系的信任度[1]。心理学中的“移情—反移情”理论也表明,来访者会将其内心感受投射至辅导者,而辅导者若自身情绪状态未被觉察或疏解,可能出现反移情,进而影响辅导质量。现实案例中,不乏由于辅导员自身焦虑状态失控而激化学生问题的情况,反映出情绪稳定性对心理辅导过程的基础作用。
(二)心理状态对辅导策略执行的影响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态会直接影响其在具体辅导工作中的策略选择与执行效果。当辅导员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倾听能力、同理心与反应灵活性普遍较强, 辅导过程中能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建设性的支持方案[2]。然而,当辅导员处于压力过载状态时,往往表现为“程序化应对”或“消极回避”,倾向于采取表面处理策略(如简单转介、劝解结束),难以实现深层次的情绪支持与问题干预。
(三)学生对辅导员态度与情绪的感知反应
学生对辅导员态度的感知在辅导关系建构中至关重要。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感与亲近感,而这又受到辅导员 绪表现的显著影响 研究表明,辅导员若能展现出积极关注、稳定温和的情绪态度,学生更容易在辅导中敞 的完整度和干预的针对性。相反,辅导员表现出不耐烦、冷漠或疲惫等状态时,学生常常会采取回避、否认等防御机制,影响辅导效果。
(四)实证与案例分析支持
高校心理辅导实践表明,辅导员的情绪稳定性对辅导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情绪健康的辅导员更易建立信任关系,具备更强的倾听与共情能力,能够灵活应对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提升辅导的深度与效率。而情绪波动明显的辅导员,则容易在沟通中表现出急躁或回避,削弱学生的表达意愿与配合程度。实践案例显示, -‰ 具备良好情绪调节能力的辅导员,通过认知重建技巧帮助学生重构对自我与学业的认知,显著改善其回避行为与焦虑情绪。由此可见,辅导员心理状态在心理辅导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需持续关注并积极干预。
三、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与优化学生心理辅导成效的策略
(一)高校层面的制度性支持
高校应从制度设计上构建辅导员心理支持体系。首先,应设立专门的“心理督导机制”,为辅导员提供定期情绪疏导、压力宣泄及案例复盘空间,参考欧美高校设置的“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坊”经验,结合本土文化制定适配模型;其次,科学分配辅导员任务边界,设立“心理危机干预专员”岗位分担高风险任务,避免辅导员角色泛化与资源透支;再次,纳入心理健康绩效评价维度,通过心理健康指标与职业晋升挂钩,激励辅导员关注自我状态。
(二)专业发展与心理素质培训
应建立分层分类的心理素质培训体系,将情绪调节、压力管理、危机干预、共情沟通等课程纳入辅导员继续教育模块。培训方式应突出实操性,如采用心理情景模拟训练、案例角色扮演、情绪管理工作坊等,提升辅导员在真实场景中的心理应对效能。此外,应鼓励辅导员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通过专业路径构建心理服务能力基础,增强职业信心。
(三)辅导员个人心理调适与成长路径
从个体层面,辅导员应建立稳定的心理调节习惯,如每日自我情绪回顾、冥想训练、运动减压等,形成内化的“心理免疫系统”。建议辅导员养成记录心理日志的习惯,每周进行自我觉察与调适反思[3]。同时,应主动构建支持性网络,与同行定期开展案例讨论与情绪分享,避免“职业孤岛化”倾向。在职业发展路径上,学校应为辅导员提供学术、行政、咨询等多样化发展通道,帮助其找到工作意义与成长空间,从而增强抗压能力与职业幸福感。
总结: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其个人职业状态,更直接影响学生心理辅导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辅导员心理状况、影响机制及改善策略可以发现,构建系统支持、加强专业培训和提升自我调适能力是提升心理辅导质量的关键。高校应从制度与实践层面共同发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更加专业化、人本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青,朱蓓,李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案例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07.174
[2]孙进,姜华.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路径探析[J].科技视界,2021,(02):58-59
[3]沙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基于一线辅导员的视角[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4,26(08):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