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物联网终端勒索软件传播阻断与端口防护研究

作者

孙延

杭州国家版本馆;浙江杭州;311115

引言

物联网设备普及但硬件配置低、系统简化,缺乏安全规范[1],防御薄弱。勒索攻击频发,如 2021 年智能家居网关遭 23 端口暴力破解勒索,2023 年工业物联网因端口漏洞停工,导致经济损失和公共安全风险[2]。

物联网勒索软件与传统差异:传播隐蔽(通过物联网协议、近场通信),攻击依赖端口突破(如 23、22、80 端口),设备开放端口易被扫描利用。当前防护研究单一,缺乏系统性协同方案。

本文分析传播模式与攻击机制,提出分层防护策略,提升抗攻击能力,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一、物联网终端勒索软件的传播特性与端口攻击机制

1.1 物联网终端勒索软件的传播特性

物联网终端勒索软件传播具有路径多元适配协议、依托集群规模化扩散、代码轻量化适配资源限制的特点。其传播路径多样且适配物联网协议,可通过网络协议(如MQTT)、近距离通信(蓝牙、Wi-Fi)或设备漏洞实现;依托物联网终端集群化布设,侵入一台后利用设备关联性迅速蔓延,致全域瘫痪;因终端资源有限(CPU、内存、存储弱),采用轻量化设计,代码体积小、用轻量级加密算法、精简攻击环节,降低资源占用和检测概率[3]。

1.2 物联网终端勒索软件的端口攻击机制

攻击者对物联网终端的攻击流程通常包含三个关键环节:首先扫描端口锁定目标,通过大规模工具探测网段,识别开放端口及设备类型——工业终端重点扫描 502 和 102端口判断 PLC 或 DCS 设备,智能家居终端扫描 23 和 8080 端口筛选默认凭证设备,生成“脆弱终端清单”;随后渗透入侵:对开放 22 或 23 端口的终端,尝试默认凭证夺取操控权;对开放 80 端口且存在SQL 注入漏洞的终端,注入勒索软件代码;对专用协议端口如61613,发送恶意载荷触发代码执行植入勒索软件;最终加密核心数据导致设备无法读取,同时修改端口设置仅保留“解密专用端口”供交互,逼迫支付赎金[4]。

二、物联网终端勒索软件传播阻断技术

2.1 轻量化行为检测技术:识别恶意传播行为

针对物联网终端资源有限的特性,采用轻量化行为检测手段,无需复杂运算即可辨识勒索软件的传播活动,具体包括以下两类技术:

物联网终端勒索软件检测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基于特征码快速匹配,提取加密函数、协议交互等关键特征构建<50KB 轻量特征集,终端定期扫描内存与网络包,通过滑动数据块匹配(每次1KB,耗时 <100ms )比对代码片段,匹配度超 80% 即告警;二是基于异常行为动态监测,设定常规行为基准(如每日 MQTT 消息≤100 条、端口连接≤20次/小时),轻量模块实时收集指标比对,若发现短期内大量异常协议包(如 1 分钟 50条恶意 MQTT 消息)或端口连接突增(如 23 端口),判定疑似传播,即刻切断端口网络并向网关告警。

2.2 异常流量过滤技术:拦截传播路径

在物联网网关或边缘节点部署异常流量过滤机制,从网络层面对勒索软件传播进行阻断,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针对物联网,通过协议流量过滤(建立 MQTT、CoAP、Modbus 等常用协议标准库,过滤异常流量如不合JSON 格式的 MQTT 消息体、异常 Modbus 功能码,限制单终端发送频率)、IP 与端口黑白名单管控(网关层面管控,阻断黑名单IP 通信及高危端口访问,校验白名单数据包合规性),以及终端准入控制(设备身份认证采用专属数字证书和单次动态密钥,拒绝无/无效证书设备;安全状态检测通过轻量 Agent 采集终端系统版本、端口状态等信息,强制修复漏洞或高危端口后接入),从源头阻断勒索软件传播。

三、物联网终端端口防护策略

3.1 实施动态端口管控机制以缩减攻击面

3.1.1 按需开放与动态启闭端口

推行端口动态启闭策略:仅在需用时开放端口,用后立即关闭。例如,工业 PLC终端在配置时激活 102 端口,配置后关闭;智能家居终端在用户连 Wi-Fi 时开放 8080端口,断开后禁用。以短暴露时间,降低风险。

3.1.2 端口隐藏与伪装技术应用

针对需持续开放的端口,应用隐藏与伪装技术:部署端口跳变机制,定期随机切换端口号;实施伪装策略,如伪装502 端口为 8888 端口,设诱饵端口触发警报。提供后续防护数据支持。

3.2 端口访问控制强化权限管理

3.2.1 最小权限端口配置原则

依据物联网终端功能需求制定最小权限访问策略如下:仅保留终端正常运行必需的端口,禁用非必要端口(如工业传感器无需开放 23 端口则直接关闭该端口);对开放端口设置严格访问权限,例如 22 端口仅允许管理平台 IP 接入,阻断其他 IP 连接请求;规范端口访问范围,例如限制 23 端口(Telnet 服务端口)仅支持本地局域网访问权限,并禁止公网接入以防范远程攻击。

3.2.2 多因素端口认证防护

针对工业终端 502 端口、智能家居管理员端口等关键端口,需实施多因素认证机制:在常规账号密码验证基础上,额外加入设备指纹验证(如核对终端MAC 地址、硬件序列号等设备唯一标识)与动态口令验证(如通过手机APP 生成临时校验码)。即使攻击者破解账号密码,仍会因无法通过设备指纹或动态口令验证而被阻断端口访问,有效抵御弱口令破解和身份冒用攻击。

3.3 端口漏洞防护消除攻击隐患

构建物联网终端端口安全机制,包括漏洞定期扫描修复与流量异常监测响应。前者借助边缘节点或云端平台按固定周期(如每周一次)扫描,排查缓冲区溢出、权限绕过等高危漏洞,向终端下发轻量级补丁并在闲置时间自动安装,老旧终端则通过网关访问控制阻断漏洞利用路径;后者在终端端口配置流量监控组件,预设正常流量基准(如502 端口每秒数据包≤10 个),实时分析通信数据,若监测到流量骤增或畸形数据包等攻击行为,立即暂停端口服务并向管理平台发送警报,管理员可远程定位攻击源并采取防护措施。

四、物联网终端勒索软件协同防护体系

构建物联网终端防护机制需融合终端-网关-云端三级联动与全生命周期管理。三级联动中,终端以轻量化组件为基础,实现端口监测、恶意行为识别及漏洞修补,检测勒索软件时切断端口告警网关并上传数据至云端;网关接收告警后断开链路防止攻击蔓延,共享攻击特征并同步数据至云端;云端汇总数据搭建平台,分析勒索软件传播模式以调整端口黑白名单及特征库,下发防护方案并远程应急处置。全生命周期管理涵盖:部署阶段规范配置,禁用弱口令、更换初始密码,分配证书录入数据库;运行阶段动态维护,云端检测下发安全策略及修补方案,网关监测阻断异常接入,终端调整端口与防护准则;退役阶段安全清理,清除敏感信息、关闭端口、吊销证书,受损终端格式化或物理损毁。

五、结论

物联网终端勒索软件防护需基于终端资源有限等特点,从技术、策略、体系三维协同推进:传播阻断通过轻量化行为识别等切断路径;端口防护依靠动态端口管控等排除隐患;协同防护构建终端-网关-云端联动实现全生命周期管控。当前面临挑战如轻量化加密算法安全增强、异构终端防护策略适配等。未来需进一步改进技术、开发轻量化安全组件、确立统一安全规范、促进方案与场景结合,实现高效防控保障产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赖良海.基于社交物联网的节点异常检测与信誉管理技术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25.

[2]张育铭.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物联网入侵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24.

[3]曹蓉蓉, 韩全惜. 物联网信息安全及其智能化发展[J].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20,21(03):340-343.

[4]刘晶晶,薛金凯,王子愷.物联网环境下数据安全威胁识别与防护体系设计研究[C]//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人工智能与经济工程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联通(浙江)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2025:60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