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热系统运行效率评估方法及优化路径探讨
贾义波
中核坤华南阳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河南省南阳市 473000
引言:
集中供热系统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当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对冬季采暖保障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发挥关键作用。却因受制于热源结构老化以、管网热损大及调控手段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运行效率处于普遍偏低的状态,造成运维难度大、运行成本上升、能源浪费等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开展有关集中供热系统运行效率的科学评估工作以及致力于探寻其优化路径的相关研究工作,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应用价值,这不仅对于节能降耗有所帮助,而且还符合绿色低碳发展所提出的战略方向。
一、评估指标体系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效率若要达成科学评估这一目标,合理且完善的指标体系所提供的支撑是不可或缺的。其核心指标热效率反映着从热源燃料输入直至终端用户热能输出的转换效率,诸如供热设备(如锅炉热效率、热泵COP 等)以及系统综合热效率(如换热效率、水泵效率)等通常都被涵盖其中。而能耗指标,它被用于衡量单位热量输出情况下所消耗的能源种类与具体数量,像煤耗、气耗、电耗、水耗这类均包含在内,并且是判断系统节能水平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经济性指标作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像单位供热成本、运行维护费用及供热收益等方面,能够体现供热系统在运营过程中的经济投入和产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确保指标既具备全面性又拥有可比性,环境影响指标例如碳排放强度、服务水平指标像是室温合格率以及用户满意度等辅助性因素也可被引入。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过程中,依据不同区域、热源类型以及供热规模而进行适度调整是很有必要的,以此形成科学、系统且层次分明的指标结构,从而为后续的效率评判与优化路径选择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量化依据。这一体系的成功建立是实现集中供热系统高效、可持续运行的前提条件。
二、评估方法分析
(一)评估方法概述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效率评估所涉及的定量与定性指标呈现出数据极为复杂、关系具有多维性且评价带有主观性等多样特点。鉴于传统的线性分析方法常常难以准确呈现系统整体运行状态,故而引入更为科学的多指标决策分析方法便显得十分必要。其中,作为一种适用于处理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数学方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具备良好的适应性与实用性,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此方法先是对各项指标精心设定隶属函数以确定每一评估对象在不同评价等级中的隶属度,而后与权重系数相结合进而形成综合评判矩阵,最终得出总体的评价结果。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诸如供热服务满意度、热舒适性以及能源利用合理性等难以完全实现量化的各类问题,它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处理主观判断方面能力颇强,另一方面评价结果更契合实际运行的模糊性特征,再者其计算简便且易于推广。
(二)层次分析法应用及两法结合优势
与模糊方法起着互补作用的层次分析法也就是AHP,其对于明确指标间具有层级关系的结构及其重要性而言更为适用,此方法会把评估方面的相关问题分解成为涵盖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的架构,且借助构建成对判断矩阵的方式,通过运用特征根法来求得各层级对应的权重,之后还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工作。AHP 所具备的优势在于逻辑特别清晰且结构极为严谨,从而比较适合去处理像热源效率、系统能耗以及运行经济性此类既相互关联,层级又较为明确的问题。而在实际进行应用时,若把AHP 运用到权重设定这一环节当中,然后再将所得出的权重结果引入进模糊综合评判里面的话,这样就能够达成两种方法的有机融合这一目标,由于AHP 能够提供客观的权重依据,而模糊方法又能处理主观与定性因素,当两者相结合之后,不但能够提高评估所具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而且还能增强评估结果所具有的可操作性与解释力。也正因如此,该组合模型在城市集中供热、建筑节能等多个领域里面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并且具有很强的推广与实用价值。
三、优化路径研究
(一)热源优化
在当下能源结构复杂的背景下,优化热源结构被视为实现集中供热节能减排这一宏大目标的根本路径所在。然而令人关注的是,目前我国某些特定地区仍旧以碳排放强度大、环保压力高的燃煤热源作为主要供热来源,因此应积极且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战略。其中一方面,大力推广天然气、生物质以及地热能等具备低碳或零碳特性的热源从而因地制宜构建出多能互补的供热系统,而另一方面,对工业余热、生活垃圾焚烧余热等各类可利用热源进行大力回收利用,尤其在资源密集型城市或园区其具备高效利用的潜力。此外,推动采用“ 可再生能源 + 热泵” 这种供热方式并将低品位热源转化成高效热能的举措同样是热源结构优化进程里不容忽视的重要方向。通过对热源进行低碳化、多样化以及分布化的合理布局,以期能够有效降低单位热能的碳排放强度,进而为城市供热的绿色转型提供助力。
(二)管网系统改造
管网作为连接热源与用户这二者之间起到关键作用的输送路径,其热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对达到的热能利用效率产生决定性影响。而当前城市供热系统里依然存在诸如管道老化、保温性能比较差以及热力失衡等问题,此时所应采取的优化路径应当涵盖两个方面的相关内容,其中之一是对旧管网予以更新改造,采用具备高性能的保温材料以及双管制的布网结构,目的在于减少热损失;其二则是对管网结构进行合理布局,通过优化主干管与支线管之间的分配情况,以实现提高热水循环效率和流量均衡性这一目标。另外,结合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去建立起热力平衡调节机制,这同样也属于实现精准供热并降低能耗过程当中的关键所在。
(三)智能调控系统建设
在信息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智能化手段在供热系统当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所构建起来的智能调控系统,能够达成对于热源运行、管网输送以及用户端用热的全流程监测连同动态调节这一目的,诸如可凭借热负荷预测模型来将按需供热加以实现,利用终端室温反馈去做到智能调节阀控制,进而真正意义上做到“ 按需分配、精准供热” 。除此之外,智能调度平台还能够把设备状态监控、运行能耗分析以及故障预警等多样功能进行集成,以使系统运行的透明度和响应能力得以提升。
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集中供热系统运行效率评估指标体系,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与层次分析法,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能够有效反映系统运行水平。同时,从热源优化、管网改造与智能调控三方面探讨了可行的优化路径,为提高供热效率提供了实践依据。未来,集中供热系统将朝着清洁化、智能化与高效化方向发展,助力城市能源系统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简炼.协作性公共管理视角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研究[J].智慧健康,2023,9(02):26-29+34.
[2]邓莹,张红梅,寇洁,等.基于信息生态视角构建医院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22):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