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全电子化联锁系统安全技术的运用
乔宝荆
通号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70
引言
在全电子化联锁系统推广过程中,安全技术的创新应用成为制约系统可靠性的关键因素。相较于传统设备,电子系统的失效模式和风险特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需要通过全新的安全保障策略应对。从硬件冗余设计到软件容错机制,从信息安全防护到故障导向安全原则,构建全方位的安全技术体系是确保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智慧城轨建设的基础支撑。
1 轨道交通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的组成
轨道交通全电子化联锁系统由核心控制层、现场执行层、通信网络层和人机交互层构成。核心控制层采用高性能计算机实现联锁逻辑运算,通过安全计算机平台确保控制指令的可靠性,具备故障诊断和自动切换功能。现场执行层包含电子执行单元、轨道电路和信号机等设备,负责接收控制指令并驱动道岔转辙、信号显示等动作,采用智能传感器实时反馈设备状态。通信网络层基于工业以太网或专用光纤构建,采用冗余环网设计保障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安全性,支持控制中心与现场设备的高速信息交互。人机交互层提供图形化操作界面和综合监控功能,实现运行状态可视化展示和异常报警,同时记录操作日志和运行数据以供分析。
2 轨道交通全电子化联锁系统安全技术运用
2.1 信号控制应用
在信号控制方面,全电子化联锁系统采用多重安全防护技术确保列车运行安全。系统通过故障安全原则设计信号机驱动电路,任何单点故障都将导向安全侧输出,信号显示异常时自动切换至禁止状态。采用双通道冗余架构进行信号逻辑运算,两套计算机系统并行处理并交叉验证,结果不一致时立即触发安全防护机制。信号控制指令传输过程中实施数据加密和循环冗余校验,防止通信干扰或恶意篡改导致的错误动作。系统实时监测信号机工作状态,灯泡断丝、电压异常等情况被即时检测并报警,同时自动启动备用显示方案。针对不同运营场景开发分级控制策略,高峰时段采用紧凑的运行间隔控制算法,夜间维护时切换至特殊的施工防护模式。
2.2 道岔控制应用
道岔控制环节的安全技术重点解决机械装置与电子系统的协同保护问题。系统采用闭环控制方式,电子执行单元不仅发送转辙指令,还持续监测电机电流、转换时间和机械锁闭状态等多维参数,通过特征比对识别道岔卡阻、夹异物等异常情况。在控制逻辑中嵌入动态校核算法,当列车接近时自动锁定相关道岔位置,防止误操作导致的行车冲突。温度补偿技术保障极寒或高温环境下转辙设备的可靠动作,积雪检测功能触发特殊清扫模式避免结冰影响。针对多点牵引的大型道岔,开发同步控制协议确保各牵引点协调工作,避免因不同步造成的机械应力集中。系统还建立道岔健康状态评估模型,根据历史动作数据预测关键部件寿命,在性能劣化前主动提示维护需求。
2.3 进路控制应用
进路控制安全技术着重处理多列车并行运行时的冲突防护和效率优化。系统采用三维空间、时间模型进行进路资源分配,不仅检查轨道区段占用状态,还计算列车运行轨迹的时间窗口,确保进路建立不会引发时空冲突。开发动态进路预留算法,根据列车实际速度自动调整进路解锁时机,平衡通过效率和安全裕量。特殊场景下启用进路冲突预判功能,当检测到可能违反联锁条件时,提前向调度员提供风险预警和解决方案建议。系统还实现进路控制与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的深度协同,将联锁状态信息实时传输至车载设备,支持列车精确控制停车位置和启动时机。针对施工维修需求设计进路防护套件,在电子地图上直观标注防护区域并自动生成安全措施清单,防止人为失误导致的安全漏洞。
3 轨道交通全电子化联锁系统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3.1 智能化发展方向
未来全电子化联锁系统将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安全控制的智能化升级。机器学习算法将应用于设备故障预测,通过分析海量运行日志识别潜在故障模式,在硬件失效前主动触发防护措施。深度学习模型可优化联锁逻辑的决策过程,在处理复杂进路排列时自动生成兼顾安全性和效率的最优方案。智能诊断系统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整合设备参数、维修记录等多元信息,实现故障原因的精准定位和修复建议的智能推送。计算机视觉技术将被引入道岔状态监测,通过视频分析检测机械部件的细微变形或磨损趋势。自然语言处理赋能人机交互界面,支持语音指令控制和故障描述的语义理解,提升应急响应速度。智能化发展还体现在自适应安全策略的构建上,系统能够根据实时运营环境动态调整安全参数阈值,在台风、暴雨等特殊天气条件下自动启用增强防护模式。
3.2 集成化发展趋势
系统级集成将成为安全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实现联锁系统与周边设备的深度协同。物理层面推进硬件平台整合,将联锁计算机、通信控制器等设备集成到统一的安全计算平台,减少外部接口带来的可靠性风险。功能层面构建综合安全防护体系,使联锁系统与列车自动监控、供电监测等系统共享安全状态信息,形成跨系统的联合防护机制。数据层面建立统一的信息模型,实现轨道拓扑、设备参数等基础数据的一次录入、全网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导致的安全盲区。操作层面开发集成化调度台,将联锁操作、列车追踪等功能整合到单一工作站,通过情境感知技术避免人为操作失误。集成化发展还体现在维护体系的革新上,将联锁设备的健康管理纳入轨道交通综合运维平台,实现故障报警、工单派发、维修验证的闭环管理。
3.3 标准化建设展望
标准化建设将重点解决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安全认证和互联互通挑战。在安全认证方面,建立覆盖硬件、软件、通信的全方位标准体系,针对人工智能组件等新型要素制定专门的安全评估规范,确保创新技术的可靠应用。开发统一的设备接口标准,规定电气特性、通信协议等关键技术参数,保证不同厂商设备的互换性和兼容性。推进联锁功能的形式化描述标准,采用数学语言精确界定安全需求,支持关键算法的自动验证和第三方审计。制定全行业共享的安全数据标准,规范故障代码、报警信息等内容的格式和语义,促进安全经验的跨项目积累和应用。在国际协调层面积极参与轨道交通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推动中国方案与国际体系的接轨,为国产联锁系统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标准化建设还将关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统一的专业人员认证标准,确保安全技术的正确实施和持续创新。
结束语
全电子化联锁系统安全技术的持续创新为轨道交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深化电子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完善安全认证标准体系,强化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将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水平。未来应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安全预警中的应用,推动联锁系统向着更智能、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筑牢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罗朝平.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全电子联锁系统结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4,36(07):170-172.
[2]黎晨光.城市轨道交通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应用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22.
[3]张家铭,代守双.城市轨道交通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改造工程设计方案[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22,19(04):58-63.
[4]李春明.全电子联锁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11(21):105-107.
[5]孙鑫.轨道交通全电子化联锁系统安全技术的应用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21,(2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