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延误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张美芳
身份证号码:530326198811182929
1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延误原因分析
1.1 施工进度延误的外部因素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延误的外部因素是指那些来自项目外部环境、难以通过施工方单方面努力完全控制的影响因素。根据近年来的工程实践观察,这些外部因素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对项目进度管理构成持续性挑战。
气候环境变化是当前最突出的外部干扰因素。2025 年以来,全球气候异常现象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历史同期水平。夏季持续高温、强降雨以及冬季寒潮等极端天气,不仅直接导致有效施工天数减少,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施工现场积水、设备故障等问题。特别是在南方多雨地区和北方严寒地区,季节性气候影响更为显著。令凡在研究中指出,“ 气候条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施工工序的正常开展,特别是对室外作业影响尤为突出” [1]。
材料供应链波动同样构成重要外部风险。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建筑材料价格波动频繁,部分关键建材如钢结构构件、特种水泥等可能出现区域性供应短缺。2024-2025 年期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导致国内建材市场价格传导效应明显,部分项目因材料未能按时到场被迫调整施工顺序。郭华荣的研究表明,“ 材料供应不及时会打乱既定的施工流程,造成后续工序的连锁延误” [2]。此外,运输环节的突发状况,如交通管制、燃油价格波动等,也会间接影响材料到场时间。
1.2 施工进度延误的内部因素分析
施工进度延误的内部因素主要源于项目管理体系及执行层面的不足,这些因素往往具有可控性却因管理疏漏而成为延误的主因。根据2025 年最新工程实践反馈,内部管理问题在进度延误中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出施工企业在精细化管理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
进度计划编制缺陷是最基础性的内部问题。部分项目在计划制定阶段未能充分考虑工序逻辑关系,导致关键路径识别不准确。赵雷在研究中指出,“ 施工过程中信息沟通不畅是造成进度延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沟通不足在计划编制阶段就表现为设计、施工、监理各方信息不对称。具体实践中,常见问题包括:工期估算过于乐观,未预留合理缓冲时间;资源配置计划与实际情况脱节,特别是对交叉作业的协调考虑不周;进度里程碑设置缺乏科学性,难以有效指导施工过程。
现场组织管理薄弱是另一类典型内部因素。施工过程中,作业面交接不及时、机械设备调度不当等问题频发,直接影响施工效率。以2025 年某商业综合体项目为例,由于塔吊使用计划编排不合理,导致混凝土浇筑与钢结构安装频繁冲突,单月进度偏差达 15‰ 。李莉的研究表明,“ 人力资源管理不当会显著降低施工效率” ,这在劳动力密集型工序中表现尤为突出。此外,施工班组配合度低、技术交底不彻底等组织问题,也会造成大量非增值时间的浪费。
技术管理不到位同样制约着进度控制效果。随着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等新技术的推广,部分施工企业存在技术储备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施工方案未进行多方案比选,采用效率低下的传统工艺;BIM 技术应用流于表面,未能真正实现施工模拟和碰撞检查;对新技术工法的培训不足,工人操作不熟练导致返工。许小婷通过案例分析发现,“ 技术应用不当会显著增加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
2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延误的对策研究
2.1 针对外部因素的应对策略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外部干扰因素,需要建立系统化的防控体系。2025 年气候异常现象加剧的背景下,应优先制定气象风险应对方案。通过接入气象部门实时预警系统,提前48 小时调整施工计划,将露天作业与室内工序动态调配。对于南方多雨地区项目,可搭建移动式防雨棚保障关键工序连续施工;北方严寒区域则需储备低温施工专用材料,并合理安排冬季施工内容,避免因材料性能不达标导致的进度停滞。
材料供应链管理方面,建议构建区域性建材储备联盟。施工企业可与周边项目联合建立常用材料应急共享库存,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库存透明化管理。针对钢结构等长周期采购物资,应在合同签订时明确分级供货机制,设置“ 基础供货量+弹性补充条款” ,既保障供应商利益,又降低突发性短缺风险。郭华荣的研究证实,“ 建立多源化供应渠道能显著提升材料保障可靠性” [2]。同时,与物流企业签订框架协议,锁定运输能力并制定替代路线预案,有效应对交通管制等突发状况。
政策合规性管理需建立动态跟踪机制。配置专职政策研究员,定期汇总住建、环保等部门的新规动态,重点监测扬尘治理、噪音控制等高频监管领域。对于城市中心区项目,建议提前三个月开展合规性预评估,将可能涉及的工艺调整纳入进度计划缓冲期。赵小龙提出,“ 政策适应能力应作为现代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培育” [9]。实践中可采用“ 政策沙盘推演” 方法,模拟不同监管场景下的应对方案,减少政策变化带来的进度波动。
2.2 针对内部因素的优化措施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延误的内部管理问题,需从计划编制、现场执行、技术应用等维度实施系统性优化。在进度计划编制环节,推行“ 三级联审” 机制,由项目经理牵头组织设计、施工、监理三方共同参与计划制定,确保关键路径识别准确。采用关键链项目管理方法,在非关键路径设置合理缓冲时间,避免因单一工序延误引发连锁反应。李凯在研究中指出,“ 科学的进度计划应包含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2025 年实践中发现,采用BIM 技术进行4D 施工模拟的项目,计划可行性显著提升,特别是对装配式建筑构件吊装顺序的优化效果明显。
现场组织管理方面,实施“ 网格化” 责任分区制度。将施工区域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每个网格配置专职协调员,负责作业面交接、机械调度等具体事务。针对交叉作业冲突问题,建立“ 工序交接单” 制度,明确前后道工序的完成标准和时间节点。对于劳动力管理,推行“ 班组星级评定”机制,将施工效率、配合度等指标纳入考核,与工程款支付挂钩。某2025年市政项目案例显示,该措施使主体结构施工效率提升约 20‰ 。同时,配备移动端进度汇报系统,要求班组长每日上传施工影像和完成量,实现进度数据实时采集。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延误的内外部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对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进度管理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施工进度延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部管理因素占据主导地位。通过优化进度计划编制、强化现场组织管理、完善质量安全管控等措施,能够显著提升进度控制效果。针对外部因素,建立动态风险防控体系和多方协调机制同样至关重要。实践验证表明,这些对策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施工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工具。
参考文献
[1] 令凡.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影响因素分析[J]. 《黑龙江科学》,2021,(10):162-164.
[2] 郭华荣.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措施分析[J].《门窗》,2018,(1):67-67.
[3] 赵拥军.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措施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3):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