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工作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王玥
杭州博牛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引言
在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态势逐步加剧的大环境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作为工程管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项目成本管控、经济收益及实施进程存在紧密关联。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以及技术革新的推进,工程项目的规模与复杂程度呈现上升趋势,这也对造价控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环节仍存在可优化空间,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造价控制效能的充分发挥,也对工程经济效益产生了影响。因此,对当前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工作进行系统性梳理,并探讨相应的改进方向,具备较为显著的实践价值。
1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
1.1 确保工程成本可控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作为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重要环节,在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及竣工结算等阶段,通过成本预测、分析与管控,对工程建设成本的合理把控具有积极作用。在实践过程中,科学有效的造价控制措施,往往有助于减少工程资金调配失衡、工期推进受阻等潜在风险,为项目建设的有序开展提供一定保障。
1.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造价控制实践中,可尝试通过系统化的成本分析与预算规划,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实施统筹调配。这种方式有助于明晰资源投入规模与时间节点,减少因资源错配导致的闲置现象,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探索工程成本的优化空间。
2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现状与问题
2.1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不足
尽管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在造价控制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扩展,但因建筑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滞后性,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的深度仍显不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简称 BIM)和大数据等技术在设计、施工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效,但在造价控制领域这些技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例如,BIM 技术虽然能够提供三维模型和数据集成,但在动态成本分析、精准成本预测和实时调整方面的作用尚未被广泛认识和运用,许多项目仍停留在初步的模型可视化阶段。此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多集中于数据统计和趋势分析,尚未深度参与到造价控制的决策支持和智能优化中。
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不强传统的造价控制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的初始阶段,因其过于注重短期内的成本节约,导致忽视了对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在项目设计和施工阶段,造价管理主要聚焦于材料采购、人工成本及施工费用,缺乏对建筑物运营、维护、折旧以及拆除等后续阶段成本的系统考量。同时,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多聚焦于项目建设阶段,对于项目运营、维护及拆除阶段的成本控制缺乏具体的指导。这导致工程项目在运营维护过程中,由于缺乏前期的成本规划和控制,运行效率低下,维护成本攀升,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优化策略
3.1 加强项目决策阶段造价控制
深化市场调研与可行性分析:项目决策阶段,建议系统性开展市场调研工作,全面收集和剖析建筑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走势、设备租赁市场供需等信息。同步推进可行性研究的精细化开展,从建设条件适配性、技术方案合理性、经济效益可持续性等维度,进行多视角分析论证,为投资估算筑牢数据基础。
强化建设方案比选机制:在项目决策流程中,可着重构建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体系。通过综合考量项目功能定位、全生命周期成本、社会效益等核心要素,开展量化评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案筛选工作。这种多维度的比选模式,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项目潜在风险,提升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与经济回报预期。
3.2 强化设计阶段造价控制
优化设计环节质量:建议设计单位可通过强化团队管理与专业培训,持续提升设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责任意识。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可进一步深化各专业间的协同合作,积极探索方案优化空间,及时排查潜在设计问题。同时,引入设计监理机制对全流程进行把关,有助于推动设计质量稳步提升。
完善限额设计管理:业主方与设计单位可共同明确限额设计目标,将其系统融入设计各阶段工作。设计单位在保障设计品质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可加强对成本的动态把控,针对超出限额部分开展专项分析,并制定相应优化方案。此外,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对达成限额设计目标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未达标情况进行针对性改进,或能有效提升限额设计的实施成效。
3.3 严格施工阶段造价控制
优化工程变更管理流程:可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工程变更管理体系,清晰界定各层级审批权限与操作流程。在处理工程变更申请时,建议深入剖析变更缘由,审慎评估其必要性,同时全面考量对工程造价及工期的潜在影响。对于非关键变更,可进一步探讨优化方案;而对于确有实施必要的变更,需及时完善相关手续,并同步跟进造价动态调整工作。
完善现场签证管理机制:可从规范现场签证的标准化模板与内容要求入手,明确适用场景与实施条件。现场签证工作需注重时效性与真实性,确保签证流程完备、依据充分。相关人员在执行签证时,宜严格遵循合同条款,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详实记录与说明。同时,建议建立多维度的审核监督机制,有效规避签证过程中的不实与不当情况。
3.4 完善竣工结算阶段造价控制
优化结算审核流程:可通过定期组织竣工结算审核人员参与专业培训,辅以系统化的管理机制,逐步提升其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在实际审核工作中,建议严格参照合同约定、计价规范及工程相关资料开展作业,对工程量、单价及费用等关键要素进行细致核查,力求结算金额的精准性。此外,不妨考虑构建结算审核的复核机制,通过二次校验,减少审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疏漏或计算偏差。
完善资料管理体系:可尝试建立科学规范的工程资料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工程资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收集、整理,到保管、归档各环节均需落实到位。确保工程资料完整、准确且真实有效,为后续竣工结算筑牢数据根基。同时,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推动工程资料电子化管理转型,以此提升管理效率,保障资料存储的安全性与可追溯性。
结束语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覆盖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从实践情况来看,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精准度、设计阶段的方案深度与质量、施工阶段的工程变更把控、竣工结算阶段的审核严谨性,以及整体造价管理体系的完整性等方面,仍存在可优化空间。展望未来,随着建筑行业的持续演进与科技的日新月异,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或将为造价控制工作开拓新的方向与路径。建筑企业不妨积极探索创新造价管理模式,以更好地契合行业发展趋势,推动造价控制工作迈向更高台阶。
参考文献
[1]刘馨耀.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超标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分析[J].今日财富,2024(25):35-37.
[2]冯康泰.基于 BIM 模型的市政工程造价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4(16):181-183.
[3]胡万勇.工程造价管理中算量业务标准化实践[J].江苏建材,2024(04):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