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路施工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要点探究

作者

杨力

身份证号 421202199310168516

一、引言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交通运行和居民生活。沥青混凝土路面因其具有良好的平整度、行车舒适性、降噪性能以及相对较短的施工周期等优点,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要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满足市政道路长期承受车辆荷载和复杂环境的要求,就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各个要点。

二、施工前准备

(一)原材料选择

1. 沥青

沥青是沥青混凝土的关键胶凝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路面性能。应根据市政道路的使用要求、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沥青标号。例如,在炎热地区,应选用粘度较高、温度稳定性好的沥青,以防止夏季高温时路面泛油;而在寒冷地区,则需选择低温延度较大的沥青,避免冬季低温开裂。常见的沥青有道路石油沥青、改性沥青等。

2. 集料

集料在沥青混凝土中起到骨架支撑作用,其质量对路面强度和稳定性至关重要。粗集料应具备良好的粒径形状、较高的强度和耐磨性。通常采用碎石或碎砾石,其压碎值、洛杉矶磨耗值等指标应符合规范要求。细集料可选用天然砂或人工砂。

3. 矿粉

矿粉是沥青混合料中的填料,主要用于填充集料间的空隙,增加沥青混合料的密实度和粘结力。矿粉应选用石灰岩等碱性矿石磨细而成,其含水量、亲水系数等指标应符合规定,且不能含有团块、杂物等有害成分。

(二)配合比设计

在目标配合比确定后,考虑到实际施工中拌和设备的计量精度、集料的变异性等因素,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通过从拌和机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验证,对冷料仓的流量、热料仓的比例、沥青喷射量等进行微调,使生产出的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三、基层处理

(一)基层清理

基层表面的杂物、灰尘、泥土等必须清理干净,以保证沥青混凝土与基层的良好粘结。可采用扫帚清扫、高压风枪吹净或水冲洗等方式进行清理。如果在基层表面有局部油污或泥浆等难以清理的污染物,应采用适当的溶剂或机械处理方法进行清除,确保基层表面洁净、干燥。

(二)透层与粘层施工

1. 透层施工

透层的作用是使沥青混凝土面层与基层之间形成良好的过渡连接,增强两者之间的粘结力。常用的透层材料有乳化沥青、煤油稀释沥青等。在施工时,应将透层材料均匀地洒布在基层表面,洒布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能产生流淌、漏洒等现象。

2. 粘层施工

粘层用于加强路面各层之间的粘结,防止层间滑移。在路面结构中,当两层沥青混合料之间存在较大温差、湿度变化或表面粗糙度差异较大时,需要设置粘层。粘层材料一般选用快裂型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

四、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与运输

(一)拌和

1. 拌和设备要求

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应采用间歇式拌和机,以保证拌和的均匀性和准确性。拌和机应具备自动计量系统,能够精确控制集料、沥青、矿粉等原材料的用量。同时,拌和机应配备良好的加热系统和保温装置,确保集料和沥青在拌和过程中达到规定的温度。

2. 拌和温度控制

沥青和集料的加热温度应根据沥青品种、标号、粘度、气候条件以及铺装层厚度等因素确定。一般来说,普通沥青的加热温度控制在 150℃ -170℃之间,改性沥青的加热温度略高,约在 -180℃之间。集料的加热温度应比沥青温度高 1 0 % -20℃,以确保沥青混合料的出料温度符合要求。沥青混合料的出料温度一般控制在 1 4 0 % -165℃之间,具体温度可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和规范要求进行调整。

(二)运输

沥青混合料的运输应采用具有保温和密封性能良好的自卸汽车。车厢内应清洁干净,不得有残留的杂物或水分。在装料前,应在车厢底部和侧面涂抹一层隔离剂,以防止沥青混合料与车厢粘连。运输过程中,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沥青混合料温度下降过快。可采用帆布覆盖车厢或使用带有保温层的车厢。同时,要合理安排运输路线和运输时间,确保沥青混合料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运至摊铺现场。

五、沥青混合料的压实

(一)压实设备选型

根据市政道路的规模、路面结构和压实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压实设备。一般可采用双钢轮压路机、轮胎压路机和振动压路机等组合进行压实。双钢轮压路机主要用于静压和初压,可有效地提高路面的平整度;轮胎压路机具有良好的揉搓作用,能使沥青混合料更加密实。

(二)压实工艺控制

1. 压实温度控制

压实温度对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效果至关重要。压实应在沥青混合料温度较高时进行,一般初压温度不低于 ,复压温度不低于 1 2 0 % ,终压温度不低于 9 0 % 。在压实过程中,应使用温度计实时监测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确保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完成压实作业。

2. 压实速度与遍数控制

压实速度应根据压实设备的型号、路面结构和压实阶段等因素确定。一般来说,初压速度宜控制在 ,复压速度宜控制在 2 . 5 k m/ h-3.5km/h,终压速度宜控制在 。在压实过程中,应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静压后振动”的原则,避免过度压实导致路面开裂或损坏。

六、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检测

(一)质量控制要点

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摊铺温度、压实温度、摊铺速度、压实速度、压实遍数等施工过程参数。安排专人负责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记录和监控,如发现参数异常应及时调整,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二)质量检测方法

1. 平整度检测

平整度是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可采用 3 m 直尺或连续式平整度仪进行检测。3m 直尺检测方法是将直尺沿路面纵向放置在待检测位置,用塞尺测量直尺与路面之间的最大间隙,该间隙值即为该处的平整度。连续式平整度仪则是通过测量车轮在路面上行驶时的颠簸情况来反映路面的平整度,检测结果更加连续、准确。

2. 压实度检测

压实度是保证沥青混凝土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关键指标。可采用钻芯法或无核密度仪法进行检测。钻芯法是在路面上钻取一定深度的芯样,通过测定芯样的密度来计算路面的压实度。无核密度仪法则是通过发射和接收放射性射线或电磁波来测定路面材料的密度,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但对路面有一定的损伤。

七、结论

市政道路施工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的顺畅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对施工前准备、基层处理、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与运输、压实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检测等关键环节的严格把控,可以有效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确保路面的平整度、耐用性和行车安全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充分认识到各施工要点的重要性,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进行施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强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以打造高质量的市政道路工程。

参考文献:

[1] 张肖宁 , 鲁亚东 , 李志勇 .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J]. 四川建材 ,2023,49(01):134-136.

[2] 王伟 . 市政道路施工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研究 [J]. 散装水泥 ,2022(06):144-146.

[3] 刘洋 . 市政道路工程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分析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2(35):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