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策略研究
陈春梅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 255000 身份证号码:321088198301120028
一、引言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集成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及软件算法,实现工业生产流程的自动监测、调节与控制,是现代工业智能化的核心支撑。研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策略,有助于推动诊断技术向 “精准化、智能化” 转型,维修模式向 “预防为主、快速响应” 升级,对提升系统可靠性、保障工业生产连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常见故障类型
2.1 硬件故障
硬件故障是系统最直观的故障形式,涉及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及线路等核心部件。传感器故障表现为数据采集异常,如温度传感器无输出、压力传感器数据漂移,多因长期使用导致元件老化、受粉尘或湿度影响造成灵敏度下降;控制器故障包括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CS(集散控制系统)模块损坏,可能因电源波动、电磁干扰导致内部电路烧毁,或因长期高负荷运行引发芯片过热故障。
2.2 软件与通信故障
软件故障源于系统程序或算法异常,包括控制程序逻辑错误、参数配置不当、软件版本不兼容等。如程序编写时遗漏连锁保护逻辑,可能导致设备误动作;参数设置偏差会使系统控制精度下降,出现超调或振荡;软件升级后与硬件驱动不兼容,可能引发控制器死机或功能失效。通信故障阻碍系统各模块间的数据交互,常见于总线通信(如 Profibus、Modbus 总线)中断、网络协议冲突。
2.3 环境与人为因素引发的故障
环境因素对系统稳定性影响显著,高温、高湿、粉尘、强电磁辐射等均可能诱发故障。如高温环境导致控制器散热不良,触发过热保护停机;高湿环境使线路绝缘性能下降,引发短路;粉尘堆积覆盖传感器探头,导致数据采集失真;强电磁干扰会扰乱控制器信号,导致程序运行异常。人为因素引发的故障多与操作不当或维护缺失相关,如操作人员误修改控制参数、违规启停设备,可能导致系统逻辑混乱。
三、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3.1 基于信号分析的诊断方法
信号分析方法通过监测系统关键信号的变化识别故障,适用于硬件故障诊断。对传感器输出信号,通过对比实际采集值与理论正常值的偏差,判断传感器是否漂移或失效,如温度传感器实际值与工艺设定值偏差超出合理范围,可初步判定传感器故障;对控制器输出信号,分析其波形、幅值是否正常,若输出信号无波动或波动异常,可能为控制器模块损坏。
3.2 基于知识与经验的诊断方法
基于知识与经验的诊断方法依赖专家经验或故障知识库,适用于常见故障的快速定位。通过构建故障树,将系统故障逐层分解为子故障,如 “系统无输出”可分解为 “控制器故障”“电源故障”“执行器故障”,再结合现场症状逐一排查;建立故障案例库,记录历史故障现象、原因及处置方案,当出现相似故障时,通过匹配案例库快速确定故障点,减少重复排查时间。
3.3 基于智能算法的诊断方法
随着智能化技术发展,基于智能算法的诊断方法逐渐成为复杂系统故障诊断的核心。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通过训练大量故障样本数据,建立故障特征与故障类型的映射模型,可实现多故障的同时诊断与精准定位。例如,通过采集不同故障状态下的传感器数据、控制器信号,训练神经网络模型,模型可自动识别传感器漂移、控制器模块故障、通信中断等多种故障,且误判率低于传统方法。
四、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维修策略
4.1 分场景维修策略
针对不同故障类型与系统重要性,需制定差异化维修策略。对核心生产线上的关键控制系统,采用 “预防性维修 + 在线监测” 模式:定期对传感器、控制器进行校准与性能检测,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实时跟踪设备运行参数,提前发现潜在故障;备用关键部件,确保故障发生时能快速更换,缩短停机时间。对非核心辅助系统,采用 “状态维修” 模式:通过定期巡检观察系统运行状态,仅在出现故障征兆或性能下降时开展维修,避免过度维护造成资源浪费。
4.2 维修过程管理策略
维修过程管理是保障维修质量的关键。建立故障报修与响应机制,明确报修流程、响应时限,如核心系统故障要求维修人员 15 分钟内到场,非核心系统 1 小时内响应;维修前制定详细方案,明确故障点、维修步骤、安全注意事项,如更换控制器模块前需切断电源、备份程序,避免操作失误导致二次故障。维修后开展验收与记录工作:测试系统运行参数是否恢复正常、控制功能是否完整,确保故障彻底解决;将故障现象、原因、维修措施、所用备件等信息录入维修档案,为后续故障分析与预防性维护提供数据支撑。
4.3 日常维护与预防策略
日常维护是减少故障的基础,需制定标准化维护规程。定期清洁传感器探头、控制器散热口,防止粉尘堆积影响性能;检查线路连接端子,紧固松动接线,更换老化电缆;对电机、阀门等执行器,定期润滑机械部件,检测绝缘性能;软件方面,定期备份控制程序与参数,及时更新系统补丁,避免漏洞引发故障。
开展设备健康状态评估,通过分析运行数据、维护记录,判断设备老化程度与故障风险,对高风险设备提前安排维修或更换。
五、故障诊断与维修面临的挑战
5.1 技术层面的挑战
复杂系统故障诊断难度大,现代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多为多模块集成,故障具有关联性与隐蔽性,如通信故障可能导致多个传感器数据异常,易误判为传感器故障;新型智能设备的故障机理复杂,传统诊断方法难以适配,需专业技术与设备支持。智能诊断技术落地存在障碍,机器学习算法需大量高质量故障样本训练,但企业实际生产中故障样本积累不足,尤其新型故障样本稀缺,导致模型诊断精度受限;专家系统的知识获取难度大,领域专家经验难以完全转化为规则库,且系统更新迭代快,知识库需持续更新,维护成本高。
5.2 实践与管理层面的挑战
维修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企业缺乏专业维修人员与专用备件,故障发生时需依赖外部技术支持,延长维修时间;维修人员技能参差不齐,对新型控制系统原理与维修方法掌握不足,复杂故障排查时效率低、误判率高。维护管理存在形式化问题,部分企业虽制定维护规程,但未严格执行,如为赶生产进度省略定期维护;维修档案记录不完整,故障原因、措施等信息缺失,无法为后续维护提供参考;预防性维护计划缺乏数据支撑,多依赖经验制定,可能导致过度维护或维护不足。
结论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提升工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当前已形成信号分析、经验判断、智能算法相结合的诊断方法,以及分场景、重预防的维修策略,但仍面临复杂系统诊断难、智能技术落地难、管理与人员素养不足等挑战。未来,随着预测性维护、远程协同维修等技术的发展,故障诊断与维修将实现更高水平的精准化、高效化,为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靠运行提供更强支撑,助力工业自动化向更智能、更可靠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伟 . 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J]. 冶金管理 ,2023(11):30-32.
[2] 王继超 , 李超 , 马来存等 . 冶金电气自动化设备故障诊断及维护 [J]. 天津冶金 ,2022(0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