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给排水系统在城市的实践与发展
戴王申
沈阳长江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对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稳定性、高效性与智能化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给排水系统在应对日益复杂的用水需求、管网老化、水资源浪费等问题时,其功能已逐渐显现出局限性。智慧化给排水系统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对城市给排水全流程的实时监测、智能调控与科学管理,成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确保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路径。深入探讨智慧化给排水系统在城市中的应用实践与发展态势,对于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智慧化给排水系统发展现状
(一)数据采集与监测体系初步构建
在当前许多城市推进智慧化给排水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各类传感器设备的部署工作。这些传感器设备包括水质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它们被广泛地应用于水源地、水厂、管网节点以及用户终端等关键位置。这些设备能够实时采集到水质参数、水压、流量等关键数据,为智慧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此外,部分城市已经建立了覆盖主城区的监测网络,通过物联网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初步实现了对给排水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这种实时感知能力为系统优化与故障预警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为城市水资源的高效管理与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
(二)部分环节实现智能化管理
在水厂生产环节,自动化控制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系统可以根据原水水质的变化以及用水量的波动,自动调节加药量和生产工艺参数,从而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水质的稳定性。在供水调度方面,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利用实时监测数据,结合数学模型和先进的算法,实现了对供水管网的智能调度。这种智能调度能够合理分配水资源,有效降低供水能耗。在排水系统中,部分泵站已经采用了智能控制系统,这些系统能够依据水位的变化自动启停相关设备,从而提升了排水效率,确保了城市排水系统的顺畅运行。
(三)信息平台建设逐步推进
许多城市正在积极搭建智慧化给排水信息平台,这些平台整合了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多个部门的数据资源。通过这样的信息平台,管理人员可以直观地查看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并进行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部分先进的信息平台还具备了故障报警、工单派发等功能,这些功能极大地提高了问题处理的效率和响应速度。然而,目前多数信息平台仍然存在数据整合不全面、系统兼容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信息平台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管理,还需要在数据整合和系统兼容性方面进行深入的改进和优化。
二、城市智慧化给排水系统面临的问题
(一)技术整合与协同不足
智慧化给排水系统涉及多种技术领域,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同技术供应商的设备与系统之间存在兼容性问题,导致数据传输不畅、接口不统一。各技术环节未能有效协同,例如监测数据无法及时应用于智能调控,影响了系统整体效能的发挥。
(二)数据共享与安全隐患
城市给排水系统数据分散在多个部门与单位,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与共享机制,数据难以实现有效流通与整合。同时,大量涉及城市水资源、用户用水等敏感信息的数据,在采集、传输与存储过程中面临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风险,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有待完善。
(三)管理机制与人才短缺
智慧化给排水系统的建设与运行需要跨部门协作,但当前城市给排水管理体制中,部门间职责划分不明确,沟通协调困难,影响了系统建设与维护效率。此外,行业内既懂给排水专业知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制约了智慧化系统的创新与发展。
(四)资金投入与成本控制难题
智慧化给排水系统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设备购置、技术研发与平台建设,后期的系统维护、数据处理也需要持续投入。对于一些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资金短缺成为制约系统建设与升级的重要因素。同时,如何在保证系统功能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建设与运营成本,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城市智慧化给排水系统的实践举措
(一)强化技术融合与创新应用
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给排水系统的深度融合。研发统一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标准,提高设备与系统的兼容性。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挖掘,建立精准的用水预测、管网故障诊断模型。引入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供水调度与污水处理工艺,实现系统的自适应调控与智能决策。
(二)完善数据共享与安全体系
制定城市给排水数据共享标准与规范,打破部门壁垒,建立数据共享平台。通过数据加密、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加强数据安全防护。探索数据脱敏、隐私计算等技术应用,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有效共享与价值挖掘。
(三)优化管理机制与人才培养
明确各部门在智慧化给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中的职责,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协调小组,统筹系统建设、运行与维护工作。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开展企业内部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
(四)拓宽资金渠道与成本控制
政府加大对智慧化给排水系统建设的财政支持,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通过 PPP 模式等吸引企业投资。在成本控制方面,采用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能耗与维护成本。优化项目规划与建设方案,避免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
四、城市智慧化给排水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系统智能化程度持续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慧化给排水系统将实现更精准的感知、更智能的决策。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优化系统运行策略,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自动优化管网调度方案,根据实时用水需求动态调整供水压力,降低漏损率。
(二)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
智慧化给排水系统将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交通、能源、环境等其他子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与协同联动。例如,结合城市交通流量数据,优化排水泵站运行时间,减少道路积水对交通的影响;与能源管理系统协同,实现给排水系统的节能降耗。
(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未来,智慧化给排水系统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通过移动应用、智能水表等终端设备,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用水服务。例如,实时推送用水信息、节水建议,实现线上缴费、报修等便捷服务。同时,面向企业用户,提供用水数据分析与优化方案,助力企业节水减排。
(四)绿色可持续发展导向
在水资源短缺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智慧化给排水系统将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等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采用绿色节能技术与设备,降低系统运行对环境的影响。
五、结论
智能化给排水系统在都市环境中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诸多挑战。通过加强技术整合、完善管理体系、创新服务模式等策略,可以有效克服现存问题,促进系统的持续发展。随着技术革新与城市发展的需求演变,智能化给排水系统将向更智能化、更集成化、更环保化的方向发展,在确保城市水资源安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展望未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需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智能化给排水系统在都市环境中的深入应用与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兆恒 . 绿色城市理念下城市给排水工程施工智慧化技术 [J]. 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 ,2025,(01):154-157.
[2] 鹿佳明 . 给排水系统智慧化建设赋能韧性城市发展 [J]. 中国安全生产 ,2022,17(04):54-55.
[3] 郭瑱祎 . 给排水工程监督的现状、对策与机遇 [J]. 建筑安全 ,2021,36(0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