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合作模式下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
谢宗娟 韩宜伽
1西宁市体育实验中学 810003 2西宁市城北区教育局 810003
摘要:本文聚焦对口支援合作模式下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以青津三校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该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及成效。通过阐述对口支援合作模式的内涵与价值,分析青津三校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举措与成果,探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旨在为进一步推进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对口支援合作模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教育;青津三校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至关重要。对口支援合作模式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在教育领域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平台。研究对口支援合作模式下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对于丰富教育理论、推动教育实践创新、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但与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存在差异。国内学者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涵盖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路径等多个方面,但针对对口支援合作模式下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深入分析青津三校的教育实践案例,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及教育效果。创新点在于将对口支援合作模式与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结合,以具体案例为支撑,深入剖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为同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对口支援合作模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对口支援合作模式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对口支援合作模式是指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经济发达地区或优势领域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或薄弱领域进行支援与合作,以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其发展历程可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完善,已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扶贫等多个领域。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重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通过经济贸易往来、文化相互交流、人口迁徙融合等多种方式,逐步凝聚而成的。它不仅体现在对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灿烂文化的认同,对祖国母亲的深切眷恋,还彰显于面对困难时各民族携手共进、共克时艰。这种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精神长城,更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非凡。
(三)对口支援合作模式对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作用机制
对口支援合作模式通过资源共享、人才交流、文化互动等方式,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促进了不同民族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融合,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青津三校对口支援合作模式下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一)青津三校基本情况介绍
青津三校分别位于青海和天津,是在对口支援合作模式下开展教育合作的典型代表。三校在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学生构成等方面各具特色,通过多年的合作交流,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教育实践举措
课程体系建设:三校共同开发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民族文化鉴赏、民族历史研究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
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教师互派、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民族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生交流活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交流活动,如研学旅行、文化节、体育竞赛等,增进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校园文化建设:共同营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建设民族文化长廊、举办民族文化展览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熏陶。
(三)教育实践成果
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明显提升,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程度也大幅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在对口支援合作模式下,三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整合,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民族团结氛围更加浓厚: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校园内形成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
四、对口支援合作模式下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一)面临的挑战
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教育融合难题:青海和天津在地域文化、教育传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现文化的有效融合,是面临的一大挑战。
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尽管对口支援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
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针对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准确衡量教育实践的成效,不利于教育工作的持续改进。
(二)应对策略
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定期开展两地师生互访活动,组织文化周、民俗节等交流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对方的文化魅力。同时举办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解读两地文化,增进师生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课程设置上融入两地文化元素,促进文化深度融合。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加大对青海等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资金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建立线上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天津学校将优质课程、教学资料等上传,供青海学校下载使用。开展教师支教帮扶活动,天津骨干教师定期到青海支教,同时青海教师到天津学校跟岗学习,提升师资水平。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除知识考核外,增加学生日常行为观察、小组合作项目评价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等。通过观察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与不同民族同学的交往,以及参与民族融合相关实践活动的表现,全面、客观地评价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效。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对口支援合作模式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通过青津三校的案例分析可知,该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交流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地域文化差异、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挑战。通过采取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等应对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动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研究展望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对口支援合作模式下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范围,深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为完善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同时,应加强对教育实践效果的跟踪评估,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詹小美.意蕴·赋意·举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J].云南社会科学,2021(06):2-8[2021-11-07].
[2]刘建华.对口支援模式下的民族团结教育与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5):62-66.
标注:本论文系2024年青海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课题《青津两地三校对口支援合作模式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Qhjymp2024一00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