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军治疗红斑性肢痛症经验举隅
聂小维 闫晓菲 李晓亮 郑学军 卢圆圆 张鹤译
山西中医药大学 030000
红斑性肢痛症最早出现于 1872 年。其名称很好地概括了该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部位,即红斑、疼痛和下肢。国外文献报道红斑性肢痛症每年的发病率
。有研究表明红斑性肢痛症发病率男女比例约1 :2-3,平均发病年龄约为 50-60 岁[2]。沈柏台等 [3] 通过对 140 例的临床观察,所见病例全部表现为四肢远端局部阵发性疼痛、遇热加重,此外还有局部肿胀、潮红、灼热,症状昼轻夜重,筋骨疼痛重著,甚则红肿。郑学军主任治疗红斑性肢痛症时结合症状及病机滋阴清热,凉血通络,同时结合外用熏洗方,临床治疗收获良效。
1 病因病机
红斑性肢痛症在中医文献中虽无相对应的病名,但对其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却有相关描述。例如《 素问·逆调论》 曰 :“人有四肢苦寒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 诸病源候论》 曰 :“夫热病攻手足……故手足指皆肿赤焮痛也。”《普济方》言其病因:“皆由久劳热气盛,为湿凉所折,气结脉中,成此病也。”。总之,传统医学认为红斑性肢痛症多由湿热、瘀血、肝郁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从而引发肢体末端的红、肿、热、痛等症状。治疗原则上,虚实夹杂攻补兼施,在此基础上,辨火( 热)、毒、 湿三邪之轻重而有针对性地用药。
近代以来,唐祖宣等 [4] 认为本病系由寒邪内侵,凝于脉络,郁久化热,强调湿热内郁,气血凝滞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所在。
张丙奎[5] 认为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基础,外邪侵袭是发病的外在条件,气血运行不畅是发病的病理基础。
钟雄等 [6] 根据344 例临床观察,认为本病属于湿热下注,由此而引起下肢萎软无力,足膝红肿,疼痛麻木。
兰启防等[7] 认为血脉空虚,外邪侵袭,气血闭阻于肢端脉络,壅而化热则发为本病。
崔公让[8] 则认为年迈或是久病,脾胃受损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成及健运不足,日久伤及肾阳,或脾肾阳虚,无力运行气血,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脉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麻木、发绀等症状,皆是从“瘀”而来。
郑主任治疗红斑性肢痛症以自拟方与经典名方加减滋阴清热,凉血通络,重视活血化瘀,同时结合外用熏洗方,临床治疗收获良效。笔者随郑师学习,现将其治疗红斑性肢痛症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2 辩证论治
结合临床皮色变化的程度、疼痛性质及伴随症状,郑老将该病分为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热毒伤阴型三个证型,治以凉血解毒,佐以滋阴通脉为根本大法,根据不同证型分别施以清利、活血、育阴之法。
2.1 湿热毒蕴型
肢端阵发性潮红、肿胀、灼热性疼痛,伴口苦口干口黏、小便黄赤,大便黏腻不爽。舌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毒蕴,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方用经典方剂四妙散加减,药用:黄柏10 克,苍术12 克,牛膝10克,薏苡仁20 克,木瓜10 克,土茯苓20 克,延胡索10 克,蒲公英15 克,金银花15 克,紫花地丁10 克,半枝莲10 克,甘草6 克。方中清热、利湿、解毒并用,黄柏性沉降,苦寒,长于清泄下焦湿热,功于清热燥湿,为君药;苍术辛散苦燥,健脾燥湿之功显著,为臣药;二药相配,共奏清热燥湿健脾功效。薏苡仁淡渗利湿,且能舒筋除痹;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兼引药力下行,共为佐药。同时佐以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半枝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土茯苓更著消肿利湿之功,辅以延胡索活血止痛;甘草为使,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2.2 气滞血瘀型
肢端疼痛固定不移,或呈现刺痛、或胀痛,皮肤颜色为紫红或暗红,伴情急易怒,胸胁胀闷等。舌暗红,脉弦涩。证属气滞血瘀型,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经典名方身痛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 20 克,秦艽15 克,川芎15 克,桃仁10 克,柴胡15 克,丹参12 克,五灵脂10 克,红花9 克,独活12 克,没药10 克,香附20 克,益母草20 克,牛膝12 克,地龙 10 克,甘草 6 克。方中疏肝、理气、活血并用,当归、川芎活血养血和血,为君药;桃仁、红花、没药、五灵脂活血逐瘀,为臣药。香附理气行气,气行则血行;秦艽、独活、地龙祛风胜湿、通络止痛;牛膝强筋壮骨;丹参、益母草清热活血通络;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2.3 热毒伤阴型
肢端红肿焮热疼痛,遇热痛甚,口干口渴,面赤唇焦,小便赤,大便结。舌红绛而干,苔黄,脉细数。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药用:石斛30 克,元参30 克,紫花地丁15 克,金银花15 克,连翘15 克,白花蛇舌草15 克,赤芍12 克,白芍12 克,延胡索12 克,黄芪10 克,甘草6 克, 木瓜9 克,苏木15 克。方中清热、解毒、育阴并用,石斛、元参、紫花地丁、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生津,取四妙勇安汤之意;赤芍、白芍、延胡索活血化瘀、通络而止痛;更用粳米壳辅助延胡索以增强止痛之功;以苏木辅助二芍药以增强通经之效;木瓜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且可载药下行;黄芪、甘草益气扶正,使血得气以畅行。
3 特色外治
3.1 中药熏洗治疗
应用中药煎汤熏洗可明显改善红斑性肢痛症患者肢体血液循环,可明显缓解疼痛。郑主任自拟的中药熏洗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具体处方如下:赤芍 15 克,黄柏 10 克,马齿苋 30 克,白鲜皮 30 克,绵萆薢 15 克,苦参 15 克。用法为将上述药物纳入布袋中,煎煮成汤,趁热投入熏药机中熏蒸患肢,待水温降至 4 0 % 左右时,再以水淋洗,每日2 次,每次半小时到40 分钟。
3.2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
应用中药煎汤定向透药可以直接针对特定部位,改善该部位的血运情况,从而很好地改善症状。郑主任自拟的中药定向透药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具体处方如下:红花 30 克,艾叶 30 克,木瓜 30 克,花椒 15 克,川牛膝 30 克,丹参 30 克。用法为将上方的药物制成特殊的药液,通过特殊定制的定向药透仪,激活成分子微粒,在局部活化器涡流动力作用下,将药物分子驱动透入体内深部,直达患处,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的作用。
4 体会
郑主任在遣方用药时,紧抓本病“瘀、热”的特点,用药时着重使用黄芩、当归、牛膝等类清热、活血之品。黄芩不仅能清除肺热、胃热以及胆热,还能通过清热泻火的方式达到凉血止血的效果。在治疗瘀热时,黄芩能够清除因瘀血内阻而产生的热邪,从而缓解瘀热引起的红肿、发热等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0],黄芩中的黄芩素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降压、利尿、利胆等功效。当归不仅能够补血养血,还能活血祛瘀止痛。在治疗瘀热时,当归的活血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瘀血的消散,从而缓解因瘀血内阻而导致的疼痛、肿胀等症状。牛膝的逐瘀通经作用能够直接针对瘀血内阻的病机,消散瘀血,通经止痛。此外,牛膝的利尿通淋作用还能促进体内湿热的排出,有助于减轻瘀热引起的湿热症状。综上所述,黄芩、当归、牛膝三味中药在治疗瘀热时各具特色,协同作用能够显著缓解瘀热引起的症状,因此郑主任在治疗红斑性肢痛症时常加入上述药物,临床上收效颇丰。
参考文献
[1]Tang Z,Chen Z,Tang B,et al.Primary erythomelalgia :a review [J].Orphanet J Rare Dis,2015,10 :127.
[2]Mann N,King T,Murphy R.Review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rythromelalgia[J].Clin Exp Dermatol,2019,20(2) :25-29.
[3] 沈柏台,等 . 罩捞藤治疗红斑性肢痛症 140 例观察 . 中医杂志,1985,(4):52.
[4] 唐祖宣 , 等 . 中医药治疗红斑性肢痛症 33 例观察 . 中医杂志 ,1988(2):44.
[5] 张丙奎 . 关于红斑性肢痛症的辨证论治的医学论文浅谈 [J]. 医药前沿 ,2013(27):337-337.
[6] 钟雄,等. 红斑性肢痛症344 例临床观察. 湖南中医杂志,1987,(5):24.
[7] 兰启防,钟启良. 辨证论治红斑性肢痛症36 例疗效观察[J]. 新中医,1997,(06):22-23.
[8] 李静静,马立人,杜萌萌. 应用崔公让“从瘀论治”观点治疗红斑性肢痛症 [J]. 光明中医 ,2016,31(12) :1800-1801.
[9] 程溢芬,吴发红,王桂玲. 芒硝外敷联合加压冷疗改善四肢闭合性骨折早期症状疗效观察 [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11):2164-2167.
[10] 董红敬,姚雪,穆岩,等 .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的黄芩现代药理活性挖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J]. 山东科学,2019,32(05):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