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既有城乡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改造技术研究

作者

贾表鑫

大连渤海检测有限公司 116033

引言:我国地域辽阔既有城乡建筑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建筑在建设时未充分考虑抗震要求或随着时间推移,结构性能出现退化导致抗震能力不足,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凸显了对既有城乡建筑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改造的紧迫性,开展相关研究能提升建筑安全性,减少地震灾害损失还对推动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发展、完善建筑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既有城乡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一)评估方法概述

既有城乡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是确定建筑抗震能力的重要环节,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经验评估法、理论计算法和试验检测法,经验评估法依据建筑外观、结构类型、建造年代等信息,结合专家经验对建筑抗震性能进行初步判断,该方法简单快捷但主观性较强适用于初步筛查,理论计算法基于结构力学原理,建立建筑结构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评估抗震性能,此方法准确度高但需要详细的建筑资料和专业的计算软件,试验检测法则是通过现场检测、材料试验等手段,获取建筑结构的实际参数结合理论分析进行评估,该方法能直观反映建筑现状但成本较高、周期较长。

(二)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准确评估建筑抗震性能的关键,评估指标体系通常包括结构整体性、构件承载能力、变形能力、连接构造等方面,结构整体性评估主要考察建筑结构的空间刚度和协同工作能力,构件承载能力评估通过计算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判断其是否满足要求,变形能力评估关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程度以确保结构不发生倒塌,连接构造评估则检查结构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是否可靠避免连接部位成为抗震薄弱环节。

二、既有城乡建筑结构加固改造原则与技术

(一)加固改造原则

安全可靠是首要原则,加固改造后的建筑必须满足现行抗震规范要求,确保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这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任何加固改造工程都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例如在加固改造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加固材料的质量和加固工艺的可靠性。

经济合理原则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加固改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固改造工程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高的加固方案和材料,例如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方案、采用新型的加固材料和技术等方式,降低加固改造成本。

技术可行原则需考虑现有技术水平和施工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加固改造方案。不同的建筑结构和加固需求需要采用不同的加固技术,在选择加固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技术水平和施工条件确保加固工程能够顺利实施,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可能缺乏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技术人员,此时应选择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施工方便的加固方案。

施工方便原则则要减少对建筑正常使用的影响缩短施工周期,既有城乡建筑往往还在正常使用中,加固改造工程应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和建筑使用功能的影响,例如可以采用分阶段施工、夜间施工等方式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同时要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成本。

(二)常见加固技术及应用

1. 增大截面加固法:通过在原构件表面增加混凝土层和钢筋,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刚度,该方法施工工艺简单技术成熟,适用于梁、板、柱等构件的加固,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先将原构件表面进行清理和处理,然后绑扎钢筋、支设模板,最后浇筑混凝土,增大截面加固法虽然会增加构件自重,占用空间较大但对于一些承载能力不足且空间允许的构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加固方法,例如在某老旧多层住宅的柱加固中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通过增加柱的截面尺寸和配筋,有效提高了柱的抗震性能使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2. 外包钢加固法:在构件四周包以型钢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使型钢与原构件共同受力,该方法施工速度快对原结构损伤小,能显著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延性,型钢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韧性与原构件结合后,可以形成一个复合结构共同承受荷载,外包钢加固法常用于对承载能力要求较高且空间有限的构件加固,如一些历史建筑的梁柱加固,在历史建筑加固中既要保证建筑的安全,又要尽量减少对建筑外观和结构的破坏,外包钢加固法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3. 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法:利用碳纤维布的高强度特性将其粘贴在构件表面,通过结构胶与原构件形成整体共同承受荷载,碳纤维布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施工便捷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形状的构件加固,尤其适用于对建筑外观和使用空间有较高要求的场合,在粘贴碳纤维布时需要先将构件表面进行打磨和处理,然后涂抹结构胶将碳纤维布粘贴在构件表面,最后进行表面防护处理,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法不会增加构件的自重和尺寸,对建筑的正常使用影响较小,因此在一些商业建筑和住宅加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既有城乡建筑结构加固改造实施要点与案例分析

(一)实施要点

在既有城乡建筑结构加固改造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施工前要进行详细的现场勘察和检测,准确掌握建筑结构的现状和问题,现场勘察应包括建筑的整体布局、结构形式、构件尺寸、材料性能等方面,检测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设备获取准确的检测数据,例如通过超声波检测可以了解混凝土内部的缺陷情况,通过钢筋探测仪可以确定钢筋的位置和数量。

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明确施工顺序、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施工方案应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和加固改造要求进行制定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施工安全、环境保护、施工进度等,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应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监控确保加固改造工程的质量,质量监控应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质量检验、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成品的质量检测等方面,对于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应进行重点监控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还要做好施工安全防护工作,保障施工人员和周边居民的安全,施工安全防护应包括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等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案例分析

以某城市老旧商业建筑为例,该建筑为框架结构,建造于上世纪 80年代,经抗震性能评估发现部分柱承载能力不足,该商业建筑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周边人流量大,对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影响要求较高。

在加固改造过程中首先进行了详细的现场勘察和检测,确定了柱的承载能力不足的具体位置和程度,然后根据建筑的特点和加固要求选择了增大截面加固法对柱进行加固,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操作,对原构件表面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处理,绑扎了符合要求的钢筋,支设了牢固的模板,浇筑了高质量的混凝土加强了质量监控和安全防护工作,确保了加固改造工程的质量和施工安全。

加固改造后,经检测该建筑的抗震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满足了现行抗震规范要求保障了建筑的安全使用,此次加固改造工程不仅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还减少了对周边环境和商业活动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既有城乡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改造技术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和先进的加固改造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既有建筑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和加固改造方案,并严格按照实施要点进行操作,未来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改造技术,不断完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保障既有城乡建筑的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张鑫,岳庆霞.既有结构评估,加固改造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1(005):036.

[2] 荀 锋 . 既 有 建 筑 结 构 加 固 改 造 技 术 研 究 与 应 用 [J]. 葡 萄酒 ,2024(24):0094-0096.

[3] 项炳泉, 李瑞林, 徐丹, 等. 既有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研究综述[J].安徽建筑 ,2024,31(10):43-47.

[4] 朱 旭 峰 . 既 有 建 筑 结 构 加 固 改 造 技 术 研 究 [J]. 冶 金 丛刊 ,2019,004(00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