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研究
卢红伟
禄劝县撒营盘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禄劝 651500
一、引言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后森林覆盖率提升、水土流失减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然而,随着工程的持续推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逐渐凸显。后续产业发展不仅关系到退耕农户的切身利益,决定着他们能否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还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起着关键作用。若后续产业发展滞后,退耕农户收入难以保障,可能导致毁林复耕现象发生,使前期的生态建设成果毁于一旦。因此,深入研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探索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2.1 林下经济蓬勃发展
林下经济作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许多地区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后形成的林地资源,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等活动。在林下种植方面,种植了各类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等。如云南部分地区在退耕还林地种植三七、重楼等名贵中药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林下养殖方面,养殖家禽、家畜以及特种动物的情况较为普遍。像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形成了“五倍子 + 林下中药材 + 中蜂”等“林药蜂”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全县“林药蜂”立体模式经营面积达 4万余亩,其中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建成的达8600 亩,年经济收入颇为可观。
2.2 特色经济林发展迅速
各地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一些地区种植核桃、板栗、油茶等木本油料作物,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例如,山西省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还有些地区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如新疆的红枣、四川的猕猴桃等。这些特色经济林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相对较高,为退耕农户带来了较好的收益。
2.3 生态旅游崭露头角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生态旅游逐渐成为热门的旅游方式。许多退耕还林地区凭借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发出生态旅游项目。一些山区依托森林景观、自然风光,开展森林旅游、徒步旅行、生态观光等活动。如四川九寨沟地区,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旅游设施建设,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周边退耕农户通过参与旅游服务,如经营农家乐、售卖土特产等,实现了增收致富。
三、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资金短缺制约产业发展
后续产业发展需大量资金用于种苗采购、基建、技术研发等,但当前资金来源单一,过度依赖政府财政,社会资本参与少。政府资金难以满足庞大需求,致使项目推进受阻、规模难以扩大。以林下经济为例,因缺乏资金购置优良种苗与先进设备,产量和质量受限,经济效益难以提升。
3.2 技术滞后影响产业效益
产业涉及多领域,对先进技术需求迫切。部分地区技术水平落后,专业人才匮乏、服务体系不完善。种植方面,农户对新品种栽培技术掌握不足,导致作物生长不良;养殖环节,技术落后、疾病防控能力差,如林下养鸡常因缺乏科学技术,鸡群染病死亡率高。同时,技术研发跟不上产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
3.3 市场衔接不畅导致销售困难
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地区盲目跟风,产品同质化严重,供过于求致价格下跌。销售渠道狭窄,依赖传统农贸市场,缺乏信息平台与销售网络,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户难以及时调整生产,产品积压问题突出,打击农户积极性。
3.4 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发展空间
多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集中于初级产品生产,附加值低。如特色经济林多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不足。各产业间缺乏融合,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林下种植与养殖、特色经济林与生态旅游等未能协同,限制产业发展空间与综合效益提升。
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策略
4.1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应加大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例如,对发展特色经济林的农户给予种苗补贴,对开展林下养殖的农户提供养殖设施建设补贴等。同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后续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如提供低息贷款、保险服务等。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企业投资后续产业项目,与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比如,企业可以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厂,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保障农户的销售渠道,实现互利共赢。
4.2 强化技术支持,提升产业水平
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引进先进的种植、养殖和加工技术。邀请专家学者为农户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例如,定期举办林下经济技术培训班,为农户讲解中药材种植技术、家禽养殖技术等。同时,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为农户提供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及时解决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针对后续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攻关,研发适合本地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4.3 完善市场体系,加强产销对接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和发布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等,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和规模。加强农产品销售网络建设,拓宽销售渠道。除了传统的农贸市场销售外,积极发展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直供直销等新型销售模式。鼓励农户与企业、超市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产销对接。例如,组织农产品展销会,为农户和企业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以品牌带动销售,促进产业发展。
4.4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在发展初级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投入,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例如,对特色经济林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果汁、果脯、坚果炒货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各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融合,开发森林康养、林下采摘、农事体验等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参与到林下经济活动中,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体验性。加强特色经济林与林下经济的融合,在经济林下开展种植、养殖活动,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4.5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保障机制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在土地政策方面,保障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对符合条件的后续产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在税收政策方面,对从事后续产业发展的企业和农户给予税收优惠,减轻其负担。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确保退耕农户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加强对后续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当前在林下经济、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等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资金短缺、技术滞后、市场衔接不畅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旧突出。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完善市场体系、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加强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有效策略的实施,能够有力推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达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双赢,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玉娟 .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种子科技 ,2021,39(02):129-130.
[2] 柏 秋 . 对 退 耕 还 林 后 续 产 业 发 展 问 题 的 思 考 [J]. 现 代 园艺 ,2019,(18):27-28.
[3] 杨葵 .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探讨 [J]. 绿色科技 ,2018,(0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