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作用机制研究
肖先文
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434034
一、引言
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复杂,新兴产业释放机遇,可专业不对口、经验不足等问题犹存;市场竞争激烈,学历“内卷”,求职困难重重。造成如此局面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部分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此外,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就业观念的差异以及就业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成为关键,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学生就业的“上游”,可以解决传统高等教育难以突破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高校可以根据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战略,聚焦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性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实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内涵及现状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之间进行深度合作,其中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共享、资源的互通、实训基地的共建等,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实际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虽然部分高校与企业联合设计课程教学、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室或实训中心,但企业参与度有限,许多合作项目仍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入的技术交流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高校和企业的目标差异导致合作难以深入,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其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由于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合作双方在知识产权归属、收益分配等方面经常产生分歧,影响了合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此外,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也制约了合作的深入开展。
三、高校开展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作用研究
一是校企合作能够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在职业能力由低向高的培养过程中,学校注重普遍性的专业基础和程序性操作方法能力,企业侧重通过在具体的岗位上“干中学”进行专业能力的培训提高,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具体的实践高效率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使学生随着实践积累的过程不断推进,能力水平层次的提高不断提升。同时,校企合作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使毕业与就业接轨。
二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形成高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高效衔接,从而实现企业需要、家庭和谐、大学生满意的复合效应。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让大学生时时掌握就业市场发展变化,引导做好正确适当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产教融合项目,搭建大学生走出大学象牙塔、步入社会大舞台的平台,让学生对自身生涯规划有着更加成熟、具体的认知,夯实就业心理建设。另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让大学生提早培养企业需要的素质能力,增强未来就业的人岗适配度,提高应聘成功率。产教融合搭建了一个学生与企业相连接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企业得以有机会增加学生的能力。在能力层面,企业可以通过智慧化、数字化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职业、职场、行业等,系统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企业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有助于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在提示层面,在学生培养的特定周期,如在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准备、春招秋招周期前几个月等时间点,有针对性地提示大学生注意事项,从而实现促进大学生就业行为的目标。
三是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相比传统的高校教育,在产教融合的视角下,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力度,能使高等教育更加契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进而有效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企业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增强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市场适应性。
四、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建议
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结合短期就业目标与长期职业发展,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学校可以邀请校友和业界人士分享经验,缩小学生与职场的认知差距。另一方面要推动校企合作项目、产学研融合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的机会。高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紧密围绕产业战略发展方向,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规划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高校专业与产业所需人才相匹配,教育内容与产业发展趋势同步,确保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为企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为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精准度,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设立产业班,共同制定课程建设方案,成立课程建设小组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企业导师负责引入现实案例、实际应用场景和实战项目等,丰富教学的实践内容;学校教师则专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并对课程教学规范和质量进行把控。同时,以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就业情况为核心指标,构建并完善评价体系以确保教学成效。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高校亟需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之路,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技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充分的就业准备,从而真正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仇新明 . 产教融合高校人才培养动力机制研究 [J]. 中国高校科技 ,2023(06):70-74.
[2] 陈慧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 教育与职业 ,2021(2):45-48.
[3] 刘岚 .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企业产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西昌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22,30(01):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