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习的内涵、机理与课程建设
张海军
绵阳飞行职业学院 622700
摘要: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人们快速进入到碎片化学习时代。作为一种与系统化学习相对应的学习形态,碎片化学习内容、场景和时间上碎片特征引发了教育界对其浅表学习的担忧。文章从学习主体、学习客体、学习环境和学习结果四个向度上分析了碎片化学习的基本内涵;解析了碎片化学习和系统化学习相互促进的机理:系统化学习的碎片转向、碎片化学习的系统重构、融贯共生的深度学习;从课程设计、结构和资源三个维度提出了碎片化学习的课程建设方案。
关键词:碎片化学习;系统化学习;学习观;联通主义;课程建设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发展,人类学习走向多元,碎片化学习成常态。它指借助无线设备和技术随时、随地、随心获取知识。截至 2024 年 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11 亿,占比 78%。碎片化学习有个性色彩,符合现代取向与时代趋势。它与系统化学习相对,有移动媒介特征及浅表化问题,常被误认,但与移动学习、浅表学习不同。移动学习以移动设备为载体,碎片化学习核心是内容、场景、时间碎片化。浅表学习与深度学习相对,碎片化学习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可浅可深。我们需正确解读其内涵,分析与系统化学习相互促进机理,开展相关课程建设。
一、碎片化学习的内涵
1. 学习主体:网络赋能的个体自觉
在碎片化学习中,学习者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边缘角色,而是主动探索的主体。他们利用网络媒介,突破传统时间的束缚,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兴趣进行学习。这种个体自觉性不仅体现在对时间的掌控上,还表现在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探索中。例如,有许多职场人士利用上下班途中的碎片时间,通过手机上的学习软件或音频课程,学习专业知识或提升技能,充分发挥了个体的主动性。
2. 学习客体:信息变革的碎片取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资源的碎片化特征愈发明显。一方面,学习者可以轻松获取海量的知识信息,但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信息筛选和整合的挑战。据统计,每天互联网上产生的新信息数以亿计,其中大部分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学习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在庞杂的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知识碎片。例如,一些学习者通过关注专业领域的博主、订阅优质的公众号等方式,获取经过筛选的知识信息,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 学习环境:虚实结合的具身场域
数字化学习环境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学习者可以在虚拟和现实空间中自由切换,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习者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增强学习的体验感和趣味性。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多维度学习场景的互嵌交融,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参与、体验、互动和创造。
4. 学习结果:联通知识的网络体系
碎片化学习并非只是浅尝辄止的学习方式,它也可以实现知识的深度整合。以联通主义为指导,学习者通过不断地建立知识节点之间的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例如,一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使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应用能力。
二、碎片化学习和系统化学习相互促进的机理
1. 系统化学习的碎片转向
系统化学习的传统知识体系在网络信息时代面临挑战,其静态金字塔层级结构难以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系统化学习开始进行碎片化转向。例如,慕课、微课等学习形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学习的知识体系和场域限制,将课程内容进行精简化和碎片化处理,满足了学习者在不同时间和场景下的学习需求。专业线上课程平台的碎片化资源,目标明确、体系完整、内容精炼,不仅克服了碎片化学习的浅表化问题,还为学习者提供了更高效的学习途径,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这种转向并非对系统化学习的否定,而是在保留其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媒介和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2. 碎片化学习的系统重构
碎片化学习虽然具有随时、随地、随心的优势,但也存在知识体系整体化和结构化问题,增加了学习者的深度认知负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碎片化学习需要进行系统性重构。新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出了学会选择和零存整取的策略,为碎片化学习的系统重构提供了理论指导。学习者应借助新媒介技术多途径选择和获取知识碎片,并将其有机地整合成适合个体的知识体系。例如,一些学习者利用笔记软件、知识管理工具等,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和整合,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同时,学习者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下,不再追求复原知识,而是注重创新创造,建立个体导向的知识结构。
3. 融贯共生的深度学习
碎片化学习和系统化学习并非相互对立,而是融贯互通的共生关系。在未来,学习方式将进一步朝智能化迈进,人工智能将在人类深度学习中发挥关键作用。碎片化学习将成为人类学习的最佳形态,借助人工智能指向个性化的深度学习。这种深度学习摆脱了时空限制,发生在错综复杂的知识网络节点之间,以建构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为目标,具有复杂性和适应性。例如,智能学习助手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进行碎片化学习和系统学习的融合。系统化学习的静态金字塔层级结构也将不断开放、动态和多元,与碎片化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个体学习的进阶发展。
三、碎片化学习的课程建设
1. 学习为本的课程设计
碎片化课程的建设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兴趣、需求和认知特点。课程设计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主题课程,同时,课程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结构,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规划学习进程。在学程安排上,可以采用标签化处理的方式,将知识碎片进行分类和整合,方便学习者查找和学习。此外,课程设计还应关注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状态,通过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降低深度认知负荷。
2. 系统建构的课程结构
为了实现碎片化学习的系统化重构,需要对知识碎片进行深度整合,形成完备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知识结构逻辑和学习者心理逻辑的内在统一,与学习者的个体意义紧密关联。在知识结构逻辑方面,课程体系应按照一定的学科体系或知识领域进行构建,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学习者心理逻辑方面,课程体系应考虑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兴趣,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设计。例如,对于艺术欣赏主题的课程,可以从艺术作品的欣赏入手,逐步引导学习者了解艺术的历史、文化和创作方法等。此外,课程体系还应与学习者的个体意义紧密关联,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